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的境界
2011-12-29丁钰丽
考试周刊 2011年42期
所谓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生学的境界为结果的过程。而语文课堂教学“活”的境界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1.乐趣是“活”的前提
孔子可以说是激发学生“乐学”的楷模。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充分说明贯穿孔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乐趣。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并且要真正激发学习的主体因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永远的安徒生》一课,为了唤起学生对安徒生作品的种种回忆,我用安徒生的作品来诠释安徒生其人,让学生以“安徒生啊,你就是……”写一段话,提示学生把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认识童话大师安徒生。同学们兴趣盎然,踊跃发言,生1:安徒生啊,你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们两个一样都是经受了人世的折磨,最后,小女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光明和快乐之中与奶奶团聚了,而你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大师,走进了无数个孩子们的心里。生2:安徒生啊,你就是那天鹅巢,里面不断飞出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其中最为闪耀的就是你——安徒生。你的作品穿越时空,在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心中回荡。学生在乐学中绽放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课文,带着联想走进课文,带着创意走进课文。这种情趣盎然的学习状态,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乐学”境界。
2.情趣是“活”的灵魂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意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需要智慧的对流与交汇。如何创设“情感场”,引领学生与优秀文化的交流和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的高贵灵魂对话,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游思千载,漱涤万物,使心身始终涌动着思想情感的生命之泉:热爱故乡、祖国、人民、人类,珍惜学习良机,珍惜亲情、友情,珍惜自己……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集中体现。
如,教学《学会合作》一课,本文是以“合作”为话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阐述了“合作”求成功、“合作”求生存、“合作”求发展的道理,教育人们要学会合作,和谐共存。如果仅仅囿于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难以激发起来,得到完全释放。倘若结合文本解读,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就能丰富对“合作”外延的拓展,唤醒学生的情感要素,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的情感就能与文本传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课堂教学的境界就能因“活”而得到提升。
3.美趣是“活”的升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同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学生渴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鲁迅那个“早”字的含义,才能体会到海伦·凯勒的人生价值所在,才能感悟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的精妙,才能激起“儿童急走追黄蝶”的童年回忆,才能产生“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才能认识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我紧紧抓住“自信”这一中心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当海伦在沙利文老师手把手地认识到“水”时,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这就是“自信”的萌芽。当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时,“甚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这就是“自信”的毅力。当她用动人的笔调描绘她“看到”的世界时,这就是“自信”的喜悦。当她的说话能力能和常人没什么两样时,并且能够大声呼唤“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时,这就是“自信”的成功。当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时,这就是“自信”的回应。在教学中,采用读、叙、议的方法,以丰富的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以动人的事例开启学生幽闭的情感火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让美感贯穿课堂始终,课堂教学境界就会得到升华。
4.知趣是“活”保证
教育境界艺术化的首要特征是以认识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它要求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有效知识。这就要求教学境界必须具备“知趣”的特征。如果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知趣”境界就是难以达到的。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激烈的争论,从而获得引人入胜的“知趣”。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文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我提出问题:文中为何要用“追”,而不用“跑”呢?既然是“走”,为什么要用“急走”?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激烈争论。生1:如果用“快跑”,就无法形象地表现出儿童焦急渴望的情态;生2:因为是“寻黄蝶”,这是为了寻找一种乐趣,体现儿童追寻快乐的情景,用“急走”更能体现出童心的质朴;生3:用“跑”就有追赶的意思,而此时的儿童是既怕惊扰又想近距离观赏到黄蝶,所以用“急走”更能体现出儿童此时的这种心理;生4:因为黄蝶一般都是时飞时停,用“急走”更切合生活实际……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理体验感知文本,从而达到“知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