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与歧义的对比研究
2011-12-29郭长明
考试周刊 2011年42期
摘 要: 模糊与歧义是语言的自然特征。两个概念相似却不相同,本文从两者产生的原因、分类,在语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解决歧义和模糊带来的负面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正确理解歧义与模糊的差异和应用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关键词: 模糊 歧义 对比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总是认为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语言的不足之处。Patridge(1947:372)曾指出,一名作家写作追求的是清晰、精确、没有歧义。人们对语言歧义性的认识由来已久,对歧义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麦加拉(Megarian)学派的著名学者欧布里德(Eublides)就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尤其以“麦粒堆问题”(Paradox of the Heap)来阐述模糊问题。对于模糊性的研究,20世纪后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美国著名的控制论专家Zadeh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前看待事物“一刀切”的做法,并从此形成了模糊语言学,越来越得到人的关注。虽然对于歧义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但是相关的研究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于语言歧义的理解和运用。模糊性和歧义性均属语言的自然属性。语言歧义容易被人视为语言模糊,其实这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产生的原因不同
模糊性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种原因产生:
1.客观事物具有模糊性,即客观事物的模糊性 “本体模糊”(ontological fuzziness),指的是宇宙万物本身是模糊的。伍铁平(1999:141)告诉我们:“前皮尔斯给模糊下的定义就强调,模糊指的是当客观事物本身出现几种可能的状态时,人们不能确定,是否把这些状态归入某个命题。”例如颜色词,反映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某些表示时间、年龄、味觉及温度的词的模糊性都属于客观上的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2.人类认识具有模糊性,即人类认识的模糊性 “认识模糊”(epistemic fuzziness),指的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了解是模糊的。人类的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例如颜色词“黑、红、紫、褐灰色”,鸟类词“知更鸟、夜莺、燕子、鸵鸟、企鹅等”。这些概念的范畴(categorization)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3.语言表述具有模糊性,即语言表述的模糊性(expressive fuzziness),指的是词语、句式、语法是有局限性的。
黎千驹(1996:3-6)指出了三个方面的缘由: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客观事物的连续运动性;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型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复杂性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
歧义几乎在任何一门语言中都存在,模糊更是如此。
秦洪森、贾德林(1991:21)指出,“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意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或句,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出现歧义”。一般情况下,语言学家都是从语音层次、句法层次和语义层次来分析成因。语音层次如连接、切分、重音、语调、同音多义和一词多义等是歧义产生的因素。从句法层次上讲,歧义句就是那些一个表层结构同时具有两个以上深层结构的句子。如,“咬死猎人的狗”具有两种深层结构,“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在语义层次上对歧义句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上下文识别并排除歧义。这也是下文说的为什么可以在语境中解决歧义的原因。
三、分类不同
黎千驹(1996:2)认为,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的模糊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上。
语音是否具有模糊性?语言学界迄今尚无定论;但是我们发现,比如说在普通话中“衣[ji]”、“五[wu]”,很难判断[j] [w]究竟是辅音还是元音。因为在发这些音时,气流在通过发音器官形成阻碍时稍微有一些摩擦,但在发这些音时气流所受到的阻碍又最小,这便使得语音呈现出模糊性特征。
关于词汇的模糊更是俯拾皆是,如表示时间的词语。“早晨”与“中午”,“下午”与“傍晚”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现代说汉语的人普遍认为早晨的下限是一般是8—9点,但是欧洲人确认为11—12点都是可以称为morning。形容词更是具有模糊性,“高矮”“胖瘦”“大小”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高,一米八算是高个子了吧,但是对于专业的篮球运动员恐怕还算是矮个子。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也是具有模糊性的。
在语法层次上,词类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指的是在组织上能够独立自主的;虚词指的是在组织上不能独立自主的。但是在实词和虚词的使用对象方面,副词、叹词、拟声词等的归类问题至今仍有争议。不仅如此,词与短语、句子与句群、状语与补语、单句与复句之间等都是不能“一刀切”的。
对于歧义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我国学者石安石(1993:133)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麦凯(Mac KAY)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派生结构歧义和潜在结构歧义。我们按照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口头起义和书面歧义,张雪(2006)认为口头歧义是指“在以音频流为载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言语不同单位具有同一音响形式而导致的歧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语言音响结构的有限性”。譬如说,“切除shi zhi”即可以指“食指”又可以指“十指”,因此会产生歧义,“是切除十指”还是“切除食指”,一字之差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他shang diao了”,指的是“他上吊”还是“他上调”。书面歧义指的是以书面的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交际歧义,分为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词汇歧义:比如说“新生”一词,即可以指“新的学生”也可以指“新的生命”“新的开端”,这主要是由于同一词具有两种不相关的意思所造成的,这是同形同音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口语歧义。“想追上她,你可得下功夫了。”这里的“追”有两种解释,“追求某人”或者“追赶某人”,这主要是借助于同一个词的本义和延伸义具有统一表现形式而造成的。同样的,“我没钱”也具有两种理解,意思是“我身上没带钱”,或者是“我很穷没有多少的钱”。语法歧义:“The chicken is ready to eat.”可以理解为 “The chicken is ready to eat something.”或者“The chicken is ready to be eaten.”。前者的主语the chicken是不定式to eat的逻辑主语,后者的主语the chicken是不定式to eat的逻辑宾语。语义歧义:“小王借我钱了”可以认为是“小王向我借钱了”也可以理解为“我借给小王钱了”。
四、模糊和歧义在语言中的作用
如果运用得当,语言的歧义和模糊能够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对于模糊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表达委婉语了。
A:今天考试考得怎么样啊?
B:还行吧。
当被问及考试考得怎么样的时候,B没有准确地回答A的问题,仅仅用了个“还行吧”。既不说好又不说不好,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告诉A,也可能是真的考得不好。同样的还有,“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啊?”“3000多吧。”到底是多多少呢?回答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回答者虽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但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自己不愿意告知太多的信息”。又如,用“老了”这个模糊词表示死;汉语里的“肚子大了”也是用模糊词“大”婉指“怀孕”。英语用“behind,bottom,rear”这些词指“臀部”。
就歧义来说,最明显的就是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
A: What animal is rich?
B: Bloodhound, because he is always picking up scents.
(侯国金,2008: 498)
译:A:什么动物最有钱?
B:侦探猎犬,因为它总是嗅来嗅去的/捡钱。
这里正是巧妙地利用的pick up这一短语具有的多种意思。但是如果按照翻译的原则怎么才能把这句话更好地、原汁原味地翻译成汉语呢?
译:A:什么动物最有钱?
B:金钱豹,它身上全是金钱。
这样的话,更好地把幽默中的双关给翻译出来了,达到了更好的幽默效果。
模糊和歧义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有利的,在某些需要准确的场合还是要力求准确。就模糊而言,“明天的会议将于下午在会议室举行”,参会人员会感到迷惑,是下午两点呢还是下午四点呢?所以说该清楚的时候还是要讲清楚。对于歧义,就上面的例子而言,“食指”和“十指”应该表达得清楚些,指的是“右手的食指”这一根手指还是“全部的十根手指”。
五、如何解决歧义和模糊带来的负面影响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吴国华,彭文钊)。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的外在反映语言天生具有模糊性,或许这也能从某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模糊性无法消除,即语言的模糊性不会随着语言的改变而消失。例如:“他今天非常的漂亮”,译成英语就是“He is very beautiful.”。在这里形容词“漂亮的”“beautiful”就是个典型的模糊词,到底多大程度上才算是漂亮呢?不仅词语本身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对美的审视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歧义是可以随着语言的改变而改变或者消失。例如,“Flying plane is dangerous.”,我们可以理解为“驾驶飞机是危险的”,也可以理解为“飞着的飞机是危险的”,一旦把英语转换为汉语句子的歧义就会消失,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语言特点所决定的。因为“flying plane”转换成汉语时不会有多种解释。对于歧义的消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添词语或者结合一定的语境来消除。比如说,“这本书是黄色的”,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手段增补词语来消除歧义,说成“这本书的封面是黄色的”,歧义便消除了(李晶晶,2008)。但是到了什么程度算是黄色,作为模糊概念仍然存在。
六、结论
词的歧义和模糊是语言中的两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两个看起来相似的概念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产生的原因、分类、作用以及如何解决起义和模糊带来的负面影响几个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止这么多,区分这两种语言现象对于我们理解语言和学习外语都是很有帮助的。本文仅仅是对歧义与模糊的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Partridge,E.Usage and Abusage[M].London:Hamish Hamilton,1947:372.
[2]侯国金.语用学大是大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498.
[3]李晶晶.浅谈语言歧义与模糊的差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76.
[4]黎千驹.实用模糊语言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
[5]秦洪森,贾德林.英语歧义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1.
[6]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33.
[7]吴国华,彭文钊.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兼评伍铁平著《模糊语言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25.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41.
[9]张雪.歧义与模糊对比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