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调查与研究
2011-12-29王艳红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中学音乐教学面临的尴尬处境——学生排斥民族音乐,引发的一系列的调查、比较、分析、总结、教学实践等探究活动,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解决办法,即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运用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来推进民族音乐的教学发展,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心理。
关键词: 民族音乐 现代音乐元素 “融合音乐”
一、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尴尬处境
当今的中学音乐教师,遭遇学生排斥学习、欣赏民族音乐的尴尬是常有的事。十几年前,我初为人师,那时候高中音乐上的还是欣赏课,记得第一课上的是歌剧《白毛女》,当我播放喜儿唱的那段《扎红头绳》时,学生说:“老师,这歌太老土了,换点流行音乐吧……”对于学生的这种反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我当时还可以连哄带骗地让学生跟着听、学、唱那个段子。这几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音乐课本也由原来的《音乐欣赏》改为《音乐鉴赏》,这本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只要我给学生放原生态演唱的音频或者视频时,学生就笑,而且那种笑是全班一起,不约而同地会心地笑,还伴随着眼神的交流,笑得我都有点发蒙,不知所措,甚至觉得尴尬。我终于意识到一点,当今的高中生没那么“好骗”了,民族音乐教学真的不是那么一两段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煽情的感染就可以上好的。
二、有关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和“融合音乐”的兴趣调查
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存在什么问题呢?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以及它们相融合的音乐文化的系列认知情况,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本校高一年级抽取两个班级103名学生,让他们在音乐课上完成调查问卷。其中3份无效,以下是对100份有效问卷做的数据统计结果。
1.你最喜欢以下哪类音乐
数据分析:70%学生回答“喜欢现代音乐”,20%多的学生表示喜欢融合形式的音乐,只有不到10%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这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喜爱现代音乐,排斥民族音乐,但可以接受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的现代音乐。
2.你对民族音乐兴趣程度?
数据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甚至存在排斥、回避学习民族音乐。
3.你能唱多少首民歌、戏曲?
数据分析:能够演唱民族音乐的学生少之又少。这里除了社会媒体的影响外,音乐教师、学生自身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4.你认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最好的途径是什么?
数据分析:当前学生接触、了解音乐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而非音乐课堂这个单一渠道。
5.你认为传统民族音乐难以被青少年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分析:民族音乐在唱腔、自身条件上对演唱者要求都比较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后才能很好地完成,并且民族音乐的服饰、造型等比较脱离我们的社会环境,难以被学生们接受,所以传播和教学的难度较大。
6.你能唱多少首流行歌曲?
数据分析:与“能唱民歌、戏曲”的调查相比,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并热衷演唱流行歌曲。
7.你知道流行歌曲可分为几种类型吗?
数据分析:大多数学生对于流行音乐这类有兴趣的知识,愿意去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合理运用流行音乐来进行民族音乐教学。
8.能否说出不同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
数据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流行音乐有偏爱,但是真正了解流行音乐相关知识的学生却不多。
9.你喜欢流行歌手的最主要理由是什么?
数据分析:这项数据很清楚地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正处在花季,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另一方面,他们处于成长阶段的懵懂时期,思想还比较肤浅,喜欢盲目跟随潮流,由于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还不足,因此不具备比较准确的辨别能力,常根据自己的喜好轻率地肯定与否定。
10.你对现代音乐表现手法演绎民族音乐作品的看法是什么?
数据分析: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民族音乐作品,对现代音乐的喜爱、对民族音乐的抵触也不是绝对的。教师运用融合作品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这种“曲线救国”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可行的。
三、民族音乐受排斥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的统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今中学生盲从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处境尴尬。当今中学生为何如此喜爱流行音乐,排斥民族音乐呢?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社会方面
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媒体传播影响力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现代流行音乐更新速度快,包装花哨,曲调易上口,并且音乐元素变化繁多,很好地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认可的情况下,它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音乐制作与包装效果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而反观民族音乐,与现代社会脱节,产生经济效益远不如流行音乐来得广泛,如此循环只会使民族音乐越来越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使之成为少数人的音乐。
2.教育方面(包括学校、教师、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等)
(1)学校方面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大多数音乐课处于无人问津、缺少监督、指导和关注的境地。致使音乐教育基本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更新不快,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
(2)教师方面
部分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学识有限,对民族音乐本来就非常反感、甚至排斥,在教学中更是一味地纵容和鼓励学生追捧现代流行音乐。
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强制灌输。他们认为流行音乐艺术性不强,简单且不规范,甚至有的教师鄙视流行音乐,盲目拒绝,坚决不允许学生学习和演唱流行歌曲,这样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识,反而会加重学生排斥、反感的心理。
(3)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部门
相关部门没有从现实出发,较少考虑到当代学生对音乐文化认知认同的实际情况,出版提供的教材中有一些作品本身就陈旧不堪,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能起到副作用,这样学生从拿到教科书然后听到音乐,对音乐课就不再抱有太大的热情。
3.学生自身
(1)对于现代流行音乐
现代流行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青少年一代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一部分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相对简单,易于上口,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观;富于动感的节奏,充满张力,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有些歌词也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这一切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中幻想着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加上电子网络科技高度发达,流行音乐正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只有十几岁的“新新人类”来说,他们接触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是堵不了的。
(2)对于传统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文化由于距离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巨大差异的音乐文化。同时,民族音乐在唱腔、自身条件上要求都比较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后才能很好地完成,并且民族音乐的服饰、造型等比较脱离我们的社会环境,难以被学生们接受,所以传播和教学的难度较大。
四、引导中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式方法的探究
针对目前学生当中偏爱流行音乐的现象,音乐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理解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依存关系,力求在教学当中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把流行音乐中一些典型的范例适当、合理、有效地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于现代中学音乐教育的新路子,更好地利用校园这块主阵地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作出有益的贡献。
通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些本质的问题里面,有很多因素是音乐教师所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引导学习民族音乐方式方法有许多,主要包括几种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艺术节、课堂教学等。在具体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融合作品进课堂”这一教学策略。
在运用“融合作品进课堂”这一教学策略时,要剔除粗糙的音乐元素,吸取精华的音乐素材,并且要注意不能让它们独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如何有机地将融合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融合作品”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有哪些呢?有效运用流行音乐元素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呢?我简单地归纳了以下三点。
1.导入式运用的选择
音乐课上,如果学生们不喜欢所播放的音乐,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传达给他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相反,选择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作为这节课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如:一首神曲《忐忑》风靡网络,也吸引了多少大、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老师关注的是歌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暂不谈《忐忑》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种融合多重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作为当下最热门和流行的新创作,把它合理地运用到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丝竹相和》、《鼓乐铿锵》、《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导入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了教师在课前说教式导入过程中的口舌之扰。但是,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注意,该选择播放《忐忑》的视频还是MP3呢?音乐老师如果不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演唱者的夸张表演和歌曲的娱乐性上,那么我想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对比式教学法运用中的取舍
通过融合作品与民族音乐的比较,引导学生与音乐对话即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同时,通过比较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力与判别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如:高中音乐鉴赏课《离别之歌》——琴歌《阳关三叠》,放弃了古琴文化、古琴音乐入手的方式,选择了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离别”这个主题的方式设计这堂课,在教学策略上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比较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即把教材中琴歌、学堂乐歌、流行风三个部分有机地整合并不断比较。具体作品选择是:古代琴歌《阳关》、近代学堂乐歌《送别》、现代流行歌曲《干杯啊,朋友》。现代流行歌曲做了一些筛选,一开始想到《千里之外》、《但愿人长久》,它们虽然以“离别”为主题,但歌曲特点不明显,且歌中不像前面两首都提到“酒”、地点、时间等意象,如:渭城、客舍、长亭外、古道边等。而田震的《干杯啊,朋友》不仅提到酒、时间、地点,而且歌曲节奏融合的流行元素在音乐要素的比较上有文章可做。
3.引导学生音乐二度创作中的启发
(1)用替换词曲的方法创作音乐
创作是无止境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每次听到的优美词曲经过大脑储存后,就想找机会来运用。他们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替换的方法创作音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导学生从简单、短小的乐句开始,为乐曲替换词曲,使有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低俗的曲子适合学生表现;格调高雅、旋律复杂的歌曲适合学生表现。只要不断启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在音乐教材中常涉及旧曲填新词的内容,如S·H·E的《不想长大》,运用了莫扎特中的旋律作品给了我们启示,因此我常鼓励学生为优秀的音乐作品作词、填新词。
(2)用新的方式演绎音乐
中学生是最热衷、最善于学习、尝试新事物的人群,他们接触到的新音乐远比我们多,接受得快。音乐的演绎是多方位的,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少数的一两方面。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编配节奏、创作歌曲、表演舞蹈、演奏器乐、创作音乐小品......放手让学生去表现,他们会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
把健康、积极向上的、融合了各类音乐元素的好作品引入到音乐教学中,相信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音乐课里的民族音乐。学生是多元的个体,他们有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执著,一旦喜欢上一样东西,就很难纠正过来,唯有去疏导,去了解,去把他们引到一个更能体现他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上。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对身边许多的事物缺乏理性的辨析,当父母、社会、周边的所有人都在享受流行音乐愉悦时,他们也会欣然接受,并加以模仿。如果音乐老师也与时俱进,大胆、合理地引用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多元音乐元素,相信学生就会更快地爱上音乐课,更易领悟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小云.目标整合,过程优化,活动促进——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音乐天地(音乐教育版),2010,1:12-14.
[3]周琦.点燃情感火花.叩响心灵之门——略谈音乐欣赏教学“切入点”的把.
[4]何梅.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9:23-24.
[4]李法桢.共同的困惑:教育政策如何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文化、教育与传媒政策委员会会议综述.中国音乐教育,2010,10:13-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