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之反思

2011-12-29丁卫杰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有效教学,以及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如何进行反思。通过学习反思理论,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和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反思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有效反思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教学反思少。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本文就反思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做好反思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性教学而言,当前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的基本策略,为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必将先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探析,在分析教材上下足工夫。为使教学更为有效,我们建议在备课与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往往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表层上进行反思,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支撑。很多人往往就事论事,单就某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去思考这样做或不这样做,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做法。糊里糊涂地学之、听之、改之、做之,上完课后还是糊涂。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然而,退思往事,失误之处不少,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决定成败,专家的教学经历启示我们,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专业成长步伐。退而思之,不如思考在前。
  具体的如:首先,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次,发挥备课组的功能,积极参与备课的集体讨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练,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反思改写,直到真正满意为止。
  三、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未必统一,它受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的机智的调整。
  (1)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所提问题或所举事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好的引入相当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引入得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开讲前三分钟教师切入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到第八章《动画制作》时,在引入时首先广播了一组动画,包括(GIF动画和Flash),看动画时要学生观察,这些动画有何不同(注:GIF动画是平面动画,而Flash可以制作三维动画)。学生观看了这些动画后很激动,问我这些动画是哪里来的。我顺势引导,播放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学生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下载。动画不光可以去网上下载现成的,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听了跃跃欲试,都想亲手制作一个。
  很显然,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广播作为课堂的切入语,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
  (2)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达成。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课堂效率管理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实施好三维目标的第一步,“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情感,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经历新过程,获得新方法,体验新情感,解决新问题。同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依赖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网络设备时,许多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两个设备搞不明白。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重温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
  交换机(英文: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可以是计算机)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英文名Router,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例如要把校园网接入因特网,路由器至少有1个接入口用于外部网络,其它接口用于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互联。
  其次,提出问题情景。
  ①在我们机房内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什么设备?
  ②我们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什么?
  ③路由器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
  在问题提出之后,并不急于让学生来回答,而是先让他们参观机房,实地考察设备的接入情况,同时也熟悉一下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①②两个问题了。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交换机”,而且交换机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组成我们机房一个局域网。校园网和外部连接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可以直接和交换机连接。第③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用一台计算机的网线直接接入路由器看能不能上网,结果是能的。也就是说路由器可以接入局域网,也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家庭用的路由器直接接入计算机的事实。下面用一个图例来表达一下它们的关系。
  四、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
  在上完一课时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法、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进行课后反思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即把教学中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
  (1)总结精彩片段,反思遗憾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与疏漏之处,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并对期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进行教学时的镜子。
  (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伤害学生,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导致受伤害学生排挤你和你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要用机智的教学智慧与呵护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往。
  (3)反思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喜欢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哪能对他们简单地“一刀切”。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根据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教学有效的保障,教师成长的捷径。常问问自己,我做得如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