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室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011-12-29黎献红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常常需要通过上机练习来掌握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与相应的技能。它比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计算机教室(简称机房或电脑室)进行的。计算机教室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直观而且便利,并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场所。如何把计算机教室及其设备巧妙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成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教室 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性 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常常需要通过上机练习来掌握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与相应的技能。它比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计算机教室(简称机房或电脑室)进行的。计算机教室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直观而且便利,并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场所。
但随着直观、便利而来的,还有不可回避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滋养了部分教师的惰性:计算机是学生爱玩的工具,计算机教室是学生有东西玩而又不会吵闹的场所;其次是多数学生都抱着相似的想法:到电脑室上课就是来上网和玩游戏的,脱离教室的课堂就是出来放松的课堂。这种面对一屋子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却不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状况,着实让人头痛不已,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不过,不难发现,问题的纠结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微机室如何正确发挥作用”三者之中。而这三者中,微机室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发生的场所,是承载二者的关键纽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可见,电脑室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得力工具,其目的应是试图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快乐地学习,愉快地成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于是,如何把计算机教室及其设备巧妙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并激活信息技术课堂,让计算机教室这一学习场所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分子而非束缚,这成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探索的问题。下面是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与思考后收获的一些小建议,希望能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做好电脑室环境布置,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爱学习的乐园。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都有别于教室明显的特征。如化学实验室随处可见化学药品和仪器,而计算机教室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验室,则摆满了计算机。常见的电脑室环境布置为:墙上挂几幅使用规则和安全条例,其他一律都是洁白的墙。走进去给人一种严肃、拘谨的感觉。如果为了上课的需要而拉下窗帘防光,那压抑就不言而喻了。通常情况下,人们活动场所的忽然改变,必然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学生也亦然。如何减少这样的情绪波动,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课堂中呢?无独有偶,由于我校要进行达标检查,需要对电脑室布置做硬性的调整,如墙上贴名人名言、设定作品展示张贴区,由于电脑室又是本校的电子阅览室,需增设阅报栏,等等。经过这样的改变,发现每次的微小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不小反应。当我们把这些栏目模拟班级的布置一一摆放时,学生们的上课状态及表现,让我们明白了:教学是一种生活状态,学习更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要像对待自己每天的生活一样用心地对待我们的教学,用心地设置我们的电脑室。
二、巧用网络,让电脑室成为学生健康、主动吸收知识的信息海洋。
计算机以及网络世界的奇妙,带给学生无限的诱惑,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当今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结合进行教学成为了一种必然,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料进行自主、协作的学习也成了一种学习方式。收集资料,建立专题学习网站,或者利用广博的因特网信息世界,既丰富又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泛滥的网络下载、聊天、不健康的信息,等等,也让教师们望网络而兴叹,网络成了罂粟花,成了教学实施中又爱又恨的烫手山芋,该怎么办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其实电脑室里就能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例如充分利用服务器的管理功能,或借助一些网络管理软件(如多数教学广播软件自带网页访问限制和筛选功能,或WorkWin软件,等等。WorkWin拥有禁止使用QQ等所有聊天工具、反黄、禁止在线播放电影、网页内容过滤等30多个功能)。它能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做好充分的准备,拓展和延伸课堂,如果能及时地借助评价进行激励和表扬学生,它同时还能满足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自由畅游的欲望。这时的电脑室、信息技术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俨然成为了和谐的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三、巧建教学评价平台,让电脑室为信息技术课堂搭建协作学习的有效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突出主动创新的教学思想。但现代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一种通病,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没有适合有效的评价和互动平台。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中,久而久之,对课堂教学也就找不到感觉,从而失去了兴趣。计算机教室是一个互相联通的局域网,这样的条件为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为解决上面的问题提供了便利的解决方案。通过网络评价平台,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评价机制,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秀的学生,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提供辅导。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实现及时互动与交流,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加深了。通过观察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很多原来默默无闻甚至有的是所谓的后进生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慢慢变活跃了,甚至有的还成为了佼佼者,在他们的脸上你会看到骄傲的灿烂花容。
四、巧用多媒体设备,让电脑室为信息技术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同时还指出“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对于这点,电脑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启发兴趣的情景素材,互联网评价平台让我们的质疑、交流和评价及时而有效,从而实现课堂热烈而主动,信手拈来的多媒体设备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而直观……甚至还可以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乐曲、学生喜欢的歌曲,供学生们欣赏,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从而为实现高涨的学习气氛做好充分的铺垫。
五、巧用旧电脑,让电脑室成为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活教材。
计算机硬件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知识模块。该模块的知识,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既理论、抽象又实际、具体。传统的教法常常是:课件中展示硬件的组成和部分配件图片、实物,或纸上谈硬件,然后让学生凭空想象,并美其名曰“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时计算机硬件教学是理论、抽象的。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谈不上兴趣,又谈不上掌握知识,他们还是觉得计算机硬件很抽象、陌生,很神秘。该怎么办呢?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一个词“不厌其烦”。电脑室就是一本活教材,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是不言而喻的,每个计算机教室都会有不少的坏、旧机器。在很多时候,我们处理坏、旧机器的方法是:到学校保管室做个报损手续就可以了。其实,这么多的设备,用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上是很实用的。我是这样处理的: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安排课前预习相关知识;②准备几台坏机子;③准备“组装电脑硬件”的Flash动画游戏;④准备每生一份的电脑硬件配置表。在课件展示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旧机子观看,核对所学知识,并完成电脑配置表的填写。很快就听到学生“哦,CPU在这呢”“看,内存条!”“原来机箱里面是这样子的”……刚才的茫然神态一扫而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玩“组装电脑硬件”的Flash动画游戏。学生兴趣大增,对各个硬件及其功能进一步熟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会是“草朩皆兵”的最好诠释:任何一项事、物均可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力教具。
六、充分利用电脑室,让课外活动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最吸引人的场所。
中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完成基础知识,通过会考就行。然而,仅凭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实在难以展现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更难以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展露,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巩固课堂知识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挥和探索。并且,老师可以自由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甚至结合相应的学科活动、比赛项目开展教学。既能落实新课程强调的素质教育,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新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和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尤其需要它。课外活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力工具,同时还是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的有力证明。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其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和应用就更是如此。每个老师只有不断钻研、探究、思考和认真实践,并及时总结,才会让计算机教室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起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萍.关于学生机房管理与维护的几点策略与思考.
[2]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3—8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006.62.
[3]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5]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