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学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化对策

2011-12-29李燕风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本文从介绍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入手,在中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化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化对策。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化 对策
  
  1.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身体育必须把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根本目的,通过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行为。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逐渐被广大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与优秀学者、专家的访谈中,多数学者、专家都认为终身体育思想应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并且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不相违背的,是相通的。在校期间不仅要把身体锻炼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以外,而且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更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教学重点,以便今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将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2.面向健康生活、学校环境、终身受益的视角设计中学体育教学内容
  面对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困惑,如何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已成为体育教师的一大难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内容设计要从社会需要、学生兴趣、学校条件等方面结合考虑,教师在新课标的大好形势下,要善于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所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内容予以取缔,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正是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优势所在。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及各种技巧性、趣味性、竞赛性强的项目等。同时,还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不断地充实到体育中去。学生在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技能进步的快乐,体会增强体质的益处,从而提高对参加这些项目练习的兴趣而养成习惯,使这种体育锻炼在今后的连续性得到增强。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体育相结合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教育,达到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养成习惯的目的来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在教学上力求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按学习领域组织学习内容,尽最大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在当今课改新形势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本地条件及气候特征选择学生喜爱的运动,并使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态度和作为表现相符合,提高自己科学锻炼的水平,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实现学科知识和学生个人个性发展的内在统一,将时代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知识整合起来,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
  3.面向终身体育探索多样化、特色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推出了不少新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但受学校体育条件的限制,更受体育教师思想观念更新慢的影响,不少学校未能尝试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总是老一套的千人一面的形式方法,导致学生厌学,上课没有积极性,从而对学生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产生阻力,影响教学效果。在走访学校时发现,一些学校体育课已经或者正在试着采用选项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喜欢的项目,这样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能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就会比较喜欢体育选项课的形式。还有一些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男女性别的不同而导致兴趣上不同的倾向性,采用男女分班上课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受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受限等因素影响,仍然采用原来的体育课形式。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又很注重老师的教,从而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具体方法,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属于操作层面的内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条件环境,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收到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综观世界近代以来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由强制状态走向自由状态的过程。对这种过于规范的组织形式,我们主张多给学生自由,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学生比较宽松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和环境。从苏州市的公开课和其他的优质课我们看到,那种过于强调组织形式规范的体育课不见了,使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和谐,学生因此也可以在这“自由”的环境中平等地与教师或者与同学交流。教学分组也可按学生的意愿分组,多则7、8个人或3、5个人成群,少则2、3个一组,教师不强制,学生有自主性,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而不是毫无主见地任人摆布。总而言之,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着多样化、综合化、特色化和“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工作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4.面向终身体育重视教学方法的变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是更加注重情景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苏州市区目前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仍然受传授“三基”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动作技能、技术为目的。旧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过于注重教师教的怎样,苏州市教改部门应当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展经验交流,对于大家公认的好的教法、经验,应当借鉴,并做到不断创新、完善。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只有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我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设想:(1)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要与体育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进行;并对组成教学方法的教师、学生、教材及媒体等要素进行协调性改革,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2)选择一些能满足中学生需要的体育卫生和保健知识方法,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体育的能力。(3)确立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体育教师要学会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在21世纪中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各种电化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弥补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不足,如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教学等,多渠道促进体育教学向现代化方面快速发展,使学生不仅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锻炼,而且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徐俊.中国体育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波.对中学体育教育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张华.对中学体育终身化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