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宁高校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2011-12-29戈俊王莉莉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在宁20所高校体育教育部门负责人及学生的问卷调查,分别对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在宁高校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开展呈现出不均衡性,建议:着力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大力引进优秀表演性体育人才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在宁高校 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 开展现状
  
  1.引言
  普通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更应该重视学校体育的建设和发展,而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处处充斥着表演性运动项目。此类运动项目在普通高校开展现状如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剖析表演性课程及活动开展的现状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为高校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开展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在宁20所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门负责人20位和在校大学生400名。
  2.2.2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校体育表演性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体育日常教学主要以正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根据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使其综合发展。于是在选项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力求更多、更细、更全面,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兴趣选择,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各方面的运动需求,力求每个学生通过选项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更加实际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实实在在地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目前在宁各大高校体育课选项开设情况如图1所示:
  数据表明,表演性课程最受推崇的是健美操课,目前是被调查的20所高校中必设立课程。其次,开展情况良好的有瑜伽课和形体课,开设比例均在50%以上。再者,部分高校选择了个性化较强的国标舞、艺术体操及街舞的选项课,开设比例最少的课程有啦啦操、踢踏舞及部分舞蹈课(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等)。
  表演性课程开设广泛的原因在于:健美操运动作为高校中开展最为普及的表演性课程之一,深受女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女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与项目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处于青春萌动,生长发育初期的高校女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形象、气质、仪表、形态的塑造,追求美的心理驱使她们避开了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而选择了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上下肢有规律的组合动作,提高协调性及娱乐身心效果较好的健美操运动。瑜伽、形体、国标舞分别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新型健身娱乐项目,尤其深受女性朋友的喜爱,具有强烈的塑形、健美、修身、养性、愉悦身心等功能。大学生作为敏感度较高的特殊群体,具有与时俱进、身先士卒的特质,于是大胆尝试此类极具表演价值的运动项目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新宠”。
  表演性课程开设较少的原因在于:艺术体操、街舞、舞蹈、啦啦操、踢踏舞这些同样具有表演艺术价值的运动项目如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普及的情况较差。这与学校本身的教学环境有关,学校体育的相关硬件设施是否跟得上,从而确实保障项目正常有序地开展,以上这些表演性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对场地的建设和利用方面的要求很高,一旦将就着应付课堂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埋下安全隐患。其次,教师的专业能力及业务水平是否过硬,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履行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相应的考务工作,这是部分高校在考虑开设表演性课程时所担忧的问题。于是分别从学校体育的硬件和软件的两方面来权衡考虑,因此很多学校对部分表演性课程的开设望而却步。
  3.2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表演性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囊括了主要以学生自发形式组成的社团、俱乐部、运动队训练、校园体育文化节活动、早操、运动健康教育及保健等活动。
  3.2.1高校学生表演性体育社团。
  高校学生表演性体育社团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目标,通过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来增强健康意识、促进兴趣培养、提高运动技能,弥补体育教学大众化教育的个性缺失[1]。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探索新事物的特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绝不满足于单一运动项目的参与,于是蕴含时代特点、弘扬个性时尚、推动多元发展的表演性体育社团活动目前广受大学生的欢迎。
  由图2可得知,健美操运动再次领跑着表演性社团的开展,58.7%的学校开设了健美操社团,另外街舞社团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表演性社团中备受关注的一类占据52.6%的市场份额。其次,社团发展前景较好的分别是国标、瑜伽、舞蹈和艺术体操。其余的表演性社团只有个别的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维系中。
  目前在宁高校大学生演性体育社团有以上多种形式,主要以学生兴趣为主。在团委组织机构的协调领导下,学生自发组建的娱乐型体育社团,社团的特点是学生管理学生,由学校团委方面出面聘请相关的指导教师从事社团活动的组织教学工作,突出运动兴趣,丰富课余体育文化活动,适当地举办社团盛典等表演及比赛交流,扩大社团运营规模,提高社团影响力。健美操和街舞两个运动项目作为表演性社团的代表之作,有如此的揽招力,具有热情的活力,充满激情和朝气,同时自由且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吸引更多人加入的主要原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其次开展情况较好的国标舞、瑜伽两个运动项目,既有时代特点,又极具时尚元素,这就受到了一定的市场关注。而开展情况令人担忧的则是形体、啦啦操和踢踏舞,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立是依托于高校团委组织,于是各类社团的辅导教师也是由高校团委组织聘请,但由于以上表演性运动项目特点突出,艺术表演气息浓厚,专业指导难度较大,普通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无力着手正规化训练,因此相比之下,此类表演性社团往往被学校所忽视。
  3.2.2高校学生表演性体育俱乐部。
  目前,在宁高校大学生表演性体育俱乐部的内容开展形式有以下类别,其内容的开展主要以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有关,在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项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以俱乐部的形式满足学生课余体育、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并通过类似于正常教学课程的课时数完成相应专项内容的辅导工作,从中选拔身体素质较好,适合于专项运动继续发展,有充分的提高空间的优秀运动员,加入院/校队的正规运动训练中去,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储备运动人才。
  从图3可以明确地看出,健美操再次成为大学生表演性体育俱乐部的“宠儿”开设比例达到73.6%,其次开展较好的表演性俱乐部有瑜伽、国标舞、街舞。然而其余的表演性俱乐部正在发展壮大之中。
  高校学生表演性体育俱乐部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素质、运动态度都将被课余体育俱乐部所设立项目内容所影响。内容设置过于简单,即没有技术含量,缺乏挑战性和对抗性,达不到锻炼的效果,难以调动运动激情。内容设置过于复杂,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助涨抵触情绪产生,大大削弱运动兴趣。健美操具有普及性好,易于管理和运作的优势特点,被广大高校体育俱乐部所推崇,开设比例居高不下。其次,瑜伽是在高校俱乐部开展较为盛行的运动项目,通过各种动作的拉伸及意识的提升,使得身体、心灵、精神达到和谐统一,深受女同学的喜爱。国标舞运动打破了男女生“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交际舞蹈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街舞、艺术体操、舞蹈、啦啦操、形体等表演性俱乐部在高校中开展情况一般,主要原因是直接由体育教育部门教师担当指导教师的项目对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要求很高,对若干项目的硬件配套设施要求也很高,于是当学校层面上的硬软件跟不上时,项目开设的比例就相对较低。
  
  3.2.3高校学生表演性项目运动队。
  高校学生表演性项目运动队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系统化专业训练的团队,他是根据学生某种素质发展的整体优势,提供专业的训练手段、方法,使其通过规律的周期训练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表演中合理地运用技术,突出训练成果,获取优异成绩。
  图4表明:大学生表演性项目运动队训练在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各大高校具有表演性质的运动队主要有以上几种。随着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普及发展,各类综合性的大赛尤其是2005年世界健美操比赛在宁的成功举办,中国竞技健美操成绩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于是各大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的申报上,也逐渐倾向于健美操,普通高校即使没有高水平运动队,也从课外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及日常课堂教学中寻觅特长突出的学生,组建院级/校级健美操队,通过刻苦训练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和表演活动。其次,在宁高校表演性项目运动队组建较成熟的则数街舞和国标舞,这两种极具表演价值、活力四射的运动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街舞的随意放纵、拉丁舞的热情奔放、摩登舞的庄重典雅的特点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喜好,学校可以培养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训练激情,提高训练效果。另外,舞蹈及艺术体操等运动队在训练中都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项目内容创编、策划、组织、训练,但由于硬软件设施的配备不充裕,导致表演性项目运动队的建立出现瓶颈。
  3.2.4校园体育文化节表演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及文化娱乐活动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组织、管理、运作等方式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打造优质的高校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2]。调查结果表明:45%的学校目前组织开展了校园体育文化节,并将其作为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长期推行,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知名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具体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今各大高校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并试图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学校体育的更新发展,改善大学生活质量,将快乐、活力、健康等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口号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硬件设施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者及参与者的各项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通过各类表演活动增添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提升艺术价值格调,展示学校体育传统优势,促进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
  4.结论与建议
  4.1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开设呈现不均衡性。
  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开展较好的有健美操、瑜伽和形体,再者个性化较强的国标舞、艺术体操及街舞也备受欢迎。此类项目特点突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表演性课程及活动开展较差的有舞蹈、啦啦操、踢踏舞,原因在于硬件配套设置不够完善,缺乏专业性指导。
  4.2建议
  4.2.1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
  就学校体育表演性课程及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是解决表演性课程及活动开展不均衡的有力举措,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有限教学活动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进一步推动学校表演性课程及活动的正常开展。
  4.2.2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同时结构性引进专业人才。
  表演(体育)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是导致高校表演性课程及活动开展出现瓶颈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培训,同时结构性地引进表演(体育)专业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包枫娇.试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J].文化学刊,2010.01.
  [2]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
  [3]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概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4]南京体育学院2011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招生简章:http://2nd.nipes.cn/zsxxw.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6]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7]马鸿韬,李敏.体育表演艺术概念及分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8]刘杰.重庆市大学生对高校体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9]王昶岱.任志仲.陈波.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初探[J].山西体育科技,2003.12.
  [10]谭金飞,樊颖.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社会需求定位研究[J].ValueEngineering,209.
  [11]叶国仓.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0.6.
  [12]谭金飞.表演(体育)专业社会需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3]李亚萌,吴晓红.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4]李敏,张大超.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表演基础元素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15]金晓阳.培养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
  [16]朱建伟,陈玲.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