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模因视角下的外语语块化教学

2011-12-29陈锋蒋金霞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模因是语言的载体,语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模因是语块的建构机制和习得途径,语块是模因的表现形式。外语教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语块以基因型和表现性在语言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感染”、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本文从外语教学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期为现代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语言模因 外语语块化教学 输入 输出
  
  1.引言
  “模因”一词首先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它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的现象的一个术语,即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道金斯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以复制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它是“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他的学生布莱克摩尔(Blackmore)则紧紧扣住模仿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以复制和传播的形式在语言习得者和交际者之间不断地得以传递下去。因此,语言成为模因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基因型的模因又分为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的异形传递,而表现型的模因又分为,可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形式。
  语块是人类语言环境中存在的大量固定化、程式化的多词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结构的语言形式。对于语块,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Krashen(1978)把语块看成半固定式的短语(semi-fixed patterns);Becker(1983)认为它们是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架(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Pawley&Syder(1983)认为是词汇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Newell(1990)则把语块定义为:语块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它由记忆中已经形成的组块组成并链接成更大的单位。Wray(2002)将其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预制语块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类(Nattinger&DeCarrico,1992):1)多元词语块(Polywords)2)习俗语语块(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包括谚语、格言社交套语等说话人可以作为语言单位存储在记忆中的句子语块;3)短语架构语块(phrasal constraints),它们的内部结构允许有变动,允许词的横向和纵向的替代和插入;4)句子构建语块(Sentence builders)。Lewis(1997)按照词汇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将语块分为:1)多词词汇(既不能拆开使用也不能被替换的词汇);2)搭配(“以较高频率出现的单词组合”);3)惯用语(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语言形式);4)句子框架和引语。
  通过以上语言模因和语块的不同分类及构成我们不难看出,模因是语块的建构机制和习得途径,语块是模因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彼此渗透而不可分割。因此从语言模因的视角去研究外语的语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外语教学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期为现代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外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
  语块既是一种语言的基本语言单位,也是学习者习得该语言的基本单位。近些年来,随着语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语块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研究学者们的重视。
  首先,语言主要由语块组成。Ahenberg(1991)认为,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主要由语块来实现,杨玉晨(1999)指出,语块在自然语言中占到约90%的比例。该理论认为,语块构成了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和交际主体,一个普通的本族语者通常能够掌握成千上万的预制语块,从而保证其语言表达的纯正和流畅。
  其次,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语块理论认为,语块既表语义,也表结构,本身就含有语法信息。学习者只要利用这些语块就足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听懂或说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句子。
  再次,语块具有生成性。语块理论主张,并非只有语法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成性,语块也具备生成功能,即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块构成形式,能大量生成若干同类结构。比如在the?摇?摇 ?摇er,the ?摇?摇?摇er结构中,横线部分可以填入很多具有比较属性的形容词词或词组,如sooner/better,earlier/better,less/worse,more/less等,生成含义不同、但共享同一个句法结构的许多短语。由此可见,一个语块构型能生成一批具有相同构造、表示同样功能的语块。这样,学习者只要记住一个语块,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可以掌握一个语块群,极大地扩大词汇量。
  再其次,语言的输出的速度与质量取决于语块储存的多少。Nattinger&DeCarrico(1992)认为,语言的输出不是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储存了多少具有生成性的语法规则,而是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究竟储存了多少数量的语块,是语块使人们能流利地表达自我。
  最后,人们以语块的形式习得语言。语块理论提倡学习者把输入当做整体来接纳,存储在自己的词库里面,有需要时直接调用就可以了。语块理论相信,学习者首先以语块的形式接受输入,然后对其模仿、套用,等到具备了语法能力后,就可以对语块结构进行加工,最终能够进一步把较大的语块分解成较小的单位,总结出规则,从而对语块或填充,或重新组合,达到创造使用的程度。
  3.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与教学的意义与启示
  语言模因论认为:“语言即是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作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基本单位的语块,在其结构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使用上具有高频性,构造上具有高度的能产性。这些特点与语言模因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此外语教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语块以基因型和表现性在语言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感染”、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一个从过去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语法—翻译法到近些年来大力提倡和比较盛行的以听说为主交际教学法的转变过程,改变了过去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达到了良好的平衡。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外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基本的能力划分为语言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两个方面。
  首先,以听力和阅读为主要形式的语言输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听读材料中的高频语块介绍给学生,并教会学生识别该语块以不同的模因表现形式在其他语境下的运用,从中总结出其生成规则并储存于语块词库中。同时重视对该语块的背诵和模仿的练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背诵可以让学习者将具有丰富预制语块的语言材料输入到模因的宿——语言学习者大脑中,通过不断的强化可以使这些有意义的语块模因进入自己的长时记忆阶段,存在于自己的心里词库中,在进行输出时就能够非常流利地、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语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比如听力教学中,对于同样一则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有的学生在听完一边录音后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大意复述出来,而另外一些同学只能抓住个别的词语;阅读教学中在进行阅读速度的测验时,同样一篇中等难度的文章每位受试者花费的时间有很大差别。究其以上情况的原因除了受学习者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以外,有效语块模因的储存数量多少也发挥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如果储量丰富,学习者就能够充分利用其语块模因的生成、重构和变异的特点和规律对语言材料进行识别和解码,达到准确快速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淡化对孤立单词的讲解,最好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即课文中讲授词汇知识,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和找出语篇中出现的语块,同时联系其语用功能进行讲解,并及时地归纳总结,注重从整体上加以理解、吸收和记忆。在阅读中让学生养成以语块为单位的阅读习惯,注重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而不是停留在孤立的词上。对于阅读文章中出现的大量语块进行归纳时要摈弃其语块构造的语法规则,如,在遇到it is high time that...,it is no use doing等这些语块时,可以让学生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掌握和运用,并提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境,同时给学生提供输出语块的机会,强化有效的语块模因的输入。
  
  其次,在以口语和写作为主要形式的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即将掌握的语块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在宿主与寄主之间复制传播的过程。其中复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利用模因的复制机制,在不同的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语块模因表现形式。教师让学生不但学会同样的语言信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以相同或者类似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学会以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进行课堂口语训练时,学习者可以先从最简单的语块拓展练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语块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词汇,逐步增加长度和难度;当达到较高层次的语块运用包括口语交际、故事陈述、口头发言、口头作文等涉及会话的情境或话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归纳出所涉及的预制语块,再进行集中的口语练习。例如,在进行以Personality为话题的口语训练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列出一些表述该话题的相关词汇,如sweet,energetic,annoying,independent,critical,honest等及常用的套语,如I think he is...;What type of people...;He is like...等,然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日常场景对话,让他们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块,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和拓展练习,最后老师在给予一定数量的语块的补充,如I tend to be...;I like to be...;I am kind of...等等。
  对于写作教学,首先看到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遇到某一谈论主题是缺乏大量的相应的语块,由此学生只能从汉语心里词库中提取并进行语际之间的语码转化,最终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而非自然语块。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材料,引导学生在这些语言材料中注意并吸收语块,然后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语块复现的过程中强化对语块的记忆和习得,进而通过模仿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语块方面的应用能力。当学生的语块运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教师要逐渐让学生脱离对范文的模仿,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积累的预制语块进行创作。
  最后,按照语言模因复制传播周期的四个阶段(Heylighen,1998):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语言模因首先从传播源出发,通过传播媒介,在合适的传播环境中到达学习者头脑(即同化阶段),经过认知处理吸收之后(即记忆阶段),学习者进入表达阶段,其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篇章、图片等。当某个表达需要传递给其他更多的学习者,就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比如书籍、图片或者其他多媒体手段。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除了接受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还要通过书报、媒体、影视等载体获取更多的常用语块知识。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和视听说结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真实的语块输入和输出语境,使二者相互渗透融合,达到语言能力的平衡发展。
  4.结语
  模因是语言的载体,语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因此语言的学习就是语块化的语言模因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语言模因的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尤其是语块化的教学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块教学愈来愈受到语言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提高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板块意识;学生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并不断地累语块,在进行语言输出时创造性地使用语块,从而避免在进行英语表达时由于语码间的转换而导致的过分“汉语化”倾向。
  
  参考文献:
  [1]Dawkins,R.(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Blackmore,S.(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谜米机器(The MemeMachine)[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Heylighen,F.Memetics[M/OL]2001.http://pespmc1.vub.ac.be/MEMES.htm1,accessed,2006-03-04.
  [4]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1982.
  [5]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Becker,J.The Phrasal Lexicon[A].In Nash-webber,B.&R.Schank(eds).Cambridge,1975.
  [7]Nattinger,J.&DeCarrico,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Pawley,A.&Syder,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In J.Richards&R.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1983.
  [9]Nattinger,J.&DeCarrico,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11]Altenberg.The London-lund Corpus and Applic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nnual Conference[R].UW Center for the New OED.UP.1991.
  [12]杨玉晨.1999.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1999,(3):24-26.
  [13]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14]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5]任伟光.英语词汇模因教学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
  [16]刘汝荣,杨为.从模因论视角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预制语块输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