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
2011-12-29徐红梅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是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五个方面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精力高度集中,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兴趣不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更是他们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进行思维,从而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先拿出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拉也不会使三角形变形。接着,我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结果平行四边形变了形。然后,我在它的两对角上钉上两根木条,让学生来拉,结果谁也拉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对角钉上一根木条又拉不动了呢?这样,从演示到实验,动静态结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
二、利用顺口溜,激发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法则、定理和性质,抽象性强,文字较多,学生很难记住,更不用说理解和运用。教师讲课时不妨抓住本质,把内容浓缩归纳,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例如:乘法公式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它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其中“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内容,师必须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妨把它编成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符号看前方。”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又如讲授“去括号法则”时,法则内容较多,很多学生记不住,我把它编成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学生们听完我的顺口溜,会心一笑,就记住了。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简化知识,分散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设疑,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可疑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带进所讨论的领域,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抑制其他非学习因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例如:以下两图中,线段AB与线段CD哪条长?线段EF与线段EG哪条长?
粗粗一看,同学们一致认为AB比CD长,EG比EF长,然而,用圆规进行比较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下,同学们对比较两线段的长短问题有了兴趣,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感到惊讶:眼见不一定为实啊。借此机会,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假装糊涂,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他们所想,蓄意制造可引起疑惑的地方,使学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状态中,再经思考、辨析、拨开云雾,看清真相,最后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这样就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难点处,开始装作一筹莫展的样子,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激励作用,继而在探索中逐步发现“高招”;在解题时,装着不知不觉的样子,提供给学生常见的典型错误,让学生识别或挑起争论,以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与分析,增强免疫力。
五、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可以使人的信心倍增。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绩优秀的同学平时较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怎样才能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呢?我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当他们能顺利回答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提高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他们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觉得学习是一项有趣的活动,继而产生“我要学”的心理意向和动力,变以前的“苦学”为“乐学”。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数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新旧知识对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前游戏等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只要教师善于去捕捉、挖掘,数学科的教学就会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学生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秀君.引人入胜创设问题情景.中学数学研究,2004,(5).
[2]汤逸平.课堂教学不妨“粗糙”一点.中学数学杂志,2004,(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