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2011-12-29王忠莲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小学生写作文模仿抄袭成风,缺乏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正确认识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即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生活的物化,两者之间转化的载体便是学生。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构建作文教学的生活观。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树立生活观 回归生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作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作文现状:模仿抄袭。
小学生对作文之所以产生畏难情绪,有惧怕心理,其原因一是胸中无物(无内容),二是缺乏表达能力。写命题作文时,学生往往不是首先回顾生活,回味有意义事件和人物,而是到处寻找《作文选》等,以求得现成的材料,久而久之便养成抄袭、“模仿”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越来越弱。于是老师急了,讲解一连串的写作知识,介绍一篇篇的范文杰作供学生参考,布置无数篇作文题目让学生练写,导致学生越来越失去个性,越写越不像他们自己。2011年我送课下乡时听到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某学校三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写命题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居然有五个同学都写爸爸死了。老师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几个同学都模仿《作文精选》上的一篇文章:《爸爸,我会永远记住您》。
(二)作文教学脱离生活。
作文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学课时多,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的作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写出的作文更是缺乏真情实感。
1.重课堂,轻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因为缺乏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必然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2.重写作指导,轻引导体验。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学生生活引导体验不够重视,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点滴生活感受往往被教师忽视,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让学生对生活的思索与观察更加深入。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理解事物、感受事物,让学生与生活靠拢外,还要让学生的思索与观察切实深入,做到这两方面学生就不怕没写的了。
3.重结构布局,轻内容的真实。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又是情感的交流,更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评讲作文时片面注重作文指令性建议,重视学生文章结构的布局,轻视学生文章内容的真实,批语常常与词句、文章的布局有关,而对于学生表达的真情实感不作评价。
综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在日常教学中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观”,努力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小学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是“以人为本”教学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真正解读和实践。
二、作文教学应树立生活观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有过精当的评论,他认为: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与生活靠拢。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找到写作材料,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达到学做真人的目的。加上由于着眼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也会真正落到实处。在写作教学中,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生活的物化,两者之间转化的载体便是学生。可以用下图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方法
(一)关注学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有利于积累写作材料。
下面是我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一个非常感动的场面:2003年10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六年级三班的同学们正入情入境地读着《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最令人揪心的一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正在这时一只大蜜蜂飞了进来,在一胆小的女同学头上转,女同学一声尖叫打破了课堂的平静,掀起了一阵波澜。这时老师知道:要想同学们静下来进入开始的读书学习状态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蜜蜂围绕教室里几个同学的头上转并发出嗡嗡的声音,根本无法让孩子们静下来,索性和同学们开始了跟踪蜜蜂活动。蜜蜂飞走后,老师让同学们针对蜜蜂的“造访”即兴写作,同学们写出的作品令我们惊叹不已。首先从命题来看就非常新颖:《课堂小插曲》、《不速之客》、《瞬间》、《赶蜂记》、《蜜蜂风波》、《勇敢》、《惊险瞬间》、《课中飞行物》等。
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两个同学的写作:
课中飞行物
“啊”的一声全班的目光唰地投向一女同学身上,噢,原来一只可怕的大黄蜂飞入我们六(三)班“神圣”的领地。很多同学捂着嘴异常惊慌,唯有班上几个顽皮的男生十分兴奋。几位同学将计就计,拿起手中现有的武器——一本语文书追赶黄蜂,黄蜂好似故意捉弄我们,围绕几个同学的头上打转,尖叫声、议论声混成一片,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老师带着我们开始了跟踪大黄蜂行动,可能是吵闹声惊动黄蜂,它想趁机逃出教室,可又被玻璃挡了回来,这时同学们静了下来让眼睛呆呆地望着黄蜂,直至从窗户飞出去。
课堂小插曲
“嗡——”一阵叫声把我的精力分散了,原来教室里闯进一个不速之客——一只大黄蜂。
它一会儿飞到那儿,一会儿又飞到这儿,东瞧瞧,西望望。当然,我班女生都不是英勇的巾帼,所以,黄蜂飞到哪儿,尖叫声便传到哪儿。这时几位男生挺身而出,奋勇跟踪蜜蜂,一会儿跟踪到这儿,一会儿跟踪到那儿,我正埋怨黄蜂死缠着不走,没想到那黄蜂竟已在我身旁绕来绕去,我一动不动,屏息凝视,心中害怕急了,还好那黄蜂被邓云峰同学用书赶走了。在一声尖叫声中黄蜂知趣地飞走了,一阵由大黄蜂造成的课堂小插曲告一段落。
通过课堂中出乎意料但对学生又有实际意义的“小插曲”,教师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抓住了突如其来的生活点滴让学生写作,学生的作文内容真实,写作时也乐意、轻松。
(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重在学生写作前下工夫。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因为,任何一次活动过程,都包含着观察、思考、表达(表言)等几方面。而这几方面能力正好是作文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等能力。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放风筝比赛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每人亲手做一做,玩一玩,赛一赛,比谁的手最巧,比谁的风筝飞得最高。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始终对“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观察。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谁的手最巧”和“与鸟争高低”(任选一题)的文章。由于这次作文来自于学生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又是在充满情趣的情景中完成的,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切,富有情趣。平时,我很少用命题作文,多半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选取写作内容,这样既可避免学生抄袭、模仿,摆脱依赖性,培养学生“说实话,写真事”的良好文风,又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平时,我还重视课堂作文“素描”的练写,用5-7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教师的神态、动作等描述下来,或描述同桌的肖像,游戏,等等。这种练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耗时少,实效性强,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既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重内容的“真实”,轻结构的布局。
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同样遇到了学生作文难、缺材料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植根于科学教育的松散式教学方法。
我很欣赏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作文的方式,所以我也带我的学生去了野外,进入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灵感的环境中去。我带他们去看小石桥,让他们透过桥的古朴去看桥的深远,去看桥的内涵,并将他们的思绪和香港回归联系起来,让他们将香港看作是踏着这小石桥走出去的游子,百年之后又踏着这小石桥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来。他们在文章中写:“百年沧桑,桥面依稀,游子的脚步是否依然如昔,我愿做那桥头百年期盼的守望者,当初一步一回头地将你悲送出去,如今我要一步一欢颜地将你欢迎进来!”显然,这样的文章的思想已经上到了相当高的台阶上了,比起生编的文章,情感自然得多了。
这学年上半期,我带我的学生去了桂山公园,我的目的是让他们写一篇触景生情的文章,而桂山公园正是符合文章情理的一处好地方,因为它有花有草有美丽的风景,更有情之所在——烈士纪念碑。尽管学生们几乎人人都去过,但和大家一起去,他们的感觉却又不一样,一路上又蹦又跳,这股兴奋劲儿课堂上是难以找到的。喜欢新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一到公园,他们就叽叽喳喳地往好看的花儿、树木、亭子面前拥,呼朋引伴,兴奋得小脸发红,这时我赶紧把他们叫到一起来,让他们静下心,以各自的眼光去发现同一种景物的独特之处,用各自的语言去描绘同一种美景,这样,无形中让他们口头上作了一次文,而这种作文的效果显然要比课堂作文的效果好得多。到该发掘“情”的时候了,我又把他们叫到一起,指着对面山头高高挺立的烈士纪念碑问他们:“看到那纪念碑了吗?知道它为什么这样高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说矮了不好看的,有说特意设计高些显出对称美的,也有说是永川人特意把它当永川最高的标志物建造,不一而足。我说:“烈士是英勇的化身,它是不屈的灵魂,它是永远向上的一种奋斗意志,烈士们以自己的血肉换来今天的和平,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便和这巍峨的纪念碑一样永远崇高永远向上!”学生们的神情逐渐由兴奋转为严肃,我知道我的话已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于是娓娓细述,讲在永川战斗牺牲的烈士的生平,烈士的事迹。学生们静静地听着,眼睛里竟有了点点泪花。于是我让他们发言,让他们讲自己的感受,并让他们各自以文章的形式写下交上来。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的得分均在80分以上,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
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在作文教学中,重内容的“真实”,轻结构的布局,只要学生写的是自己的话,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感情,我总是进行详细的批改,并给予高分,以满足学生的心理。相反,如果是“模仿”,变相抄袭,很少有自己的话,那么,即使结构再好,表达再流畅,也不给高分。为鼓励学生“说实话”、“写真事”,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新闻摘记等,哪怕是三言两语,凡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都给予肯定,加以表扬。开始学生不习惯,总是喜欢从《作文选》中寻求现成的材料或内容,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渐摆脱了依赖,终于放弃了这根“拐杖”,能自己独立行走了
在学生们会看了后,我又让他们转到“读书”上来,在课堂上选了几篇优美的文章配以音乐舒缓地读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之后都说以前从没注意到有写得这么好的文章,于是我告诉他们,课外书籍上多得是,健康的课外书籍对他们有帮助,让他们去读一些健康的书刊杂志,并让他们做好篇、段、句的记录,一个星期在班上交换阅读一次,并每月评比一次。于是,一股健康的“阅读风”在我班上刮了起来。学生接触面广了,接触的知识新了,又直接地反映到作文教学和其他的各科教学上。可以说,是健康的学习方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
就这样,我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听、说、写训练,慢慢地,训练的效果从学生的作文中反映了出来,现在已很难听到有学生说作文难了,大段大段的精美词句,标新立异的行文素材,轻松流畅的作文笔调在学生的作文中层出不穷。仅一学期,我班学生作文就在《少年先锋报》发表一篇,《学语文》杂志发表四篇,学校《红旗之星》发表四篇。学生写作兴趣浓厚,我高兴,学生家长高兴,学生更高兴,毕竟,进步是大家辛苦努力的成果。
(四)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提炼写作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意思是:作文即生活,生活真实,就有作文“真实”,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如果生活是乏味的,那么作文也是干瘪的,如果生活是虚假的,那么作文也真不了。对小学生来说,“生活”是指校内外一切学习、活动、生活的总和。虽然小学生作文与文学作品相差甚远,但有他们对人、事、物的基本看法(观点),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要教学生学写作文,就得教育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从学做“真人”开始,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与事,捕捉闪光点,即写作主题。
小学生生活在充满美与爱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受美的熏陶、爱的教育。我们要不失时机,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真、善、美”的教育。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都应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之目的,或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集体主义,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等等。
如“希望工程”捐献活动,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捐献几元钱,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爱”的启迪。因为这项活动本身体现了爱心,反映着每位学生的思想面貌,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涌现出许多值得称赞的一颗颗小“爱心”。他们平时省吃节用,舍不得花,却在捐献活动中毫不吝啬地捐献给有困难的小朋友。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学做“真人”之目的,只要教师善于点拨、诱导,小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写作主题。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其实,小学生身边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儿,今天哪位小朋友逃避值日,明天哪位同学在修理课桌,这些都是最新鲜、最丰富的写作素材。然而,对一个不关心集体与他人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捕捉到的,只有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有意思的写作材料。小学生之所以不会写或不愿写发生在身边“真人真事”,喜欢模仿、“抄袭”别人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为作文教学而教学,忽视作文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内在联系,没有把作文教学与做人道理有机结合。
小学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一种言语训练应用,而不是像大学那样,将其抽象为语言学来研究。这就决定了脱离生活的语言只会是空谈,培养创造力更只是奢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把重视生活经验积累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作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走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占丽丽.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网站.
[3]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江苏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