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目标+明确内容=高效课堂
2011-12-29梁润胜
考试周刊 2011年47期
摘 要: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高效的课堂主要由两部分因素决定。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时间是既定的,一篇文章的字数内容也是定量的,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教,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从目标和内容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细化目标 明确内容
“铃铃铃——”下课铃又打响了。“怎么办?还有一点点没讲完呢!”这是不少老师听到下课铃时的心理写照。一节课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无论上得多好,也是失败的,因为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这样的问题,困惑着不少教师。一节课就四十分钟,我们怎样才能在四十分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呢?毋庸置疑,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的课堂要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高效课堂主要由两部分因素决定。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时间是既定的,一篇文章的字数内容也是定量的,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教,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从目标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一、细化目标,准确定位
有人会说,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参不都明确给出了吗?是的,教参的确给出了教学目标,可是,全国这么多省市,如果每个省市都千篇一律地把它当成自己的教学目标,那是否都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子呢?再说,每个地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因素来谈教学目标,便很容易导致该培养的目标没培养,已经培养好的再重复培养,那这样的课堂,高效从何谈起?只有真正地做到细化目标,准确定位,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1.根据年级特点细化目标。
语文知识是程阶梯式增加的,因此,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学段的大目标而定。例如,在“读”的要求方面,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侧重于对普通话这种语言的掌握。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则对读要求更更高,不仅要会读,而且要在读中思考问题,同时侧重于对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学段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学会默读这种方法,而且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读”的能力要逐步递增,必须把这些目标分散到各个学段中去。每个学段都有其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这样才不至于越俎代庖,也不至于该教的没教好。
2.根据教学内容细化目标。
虽然我们不能脱离每个学段的目标,但每篇课文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我们要在紧盯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挖掘每篇课文的个性目标。文体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也就不同。如果每节课都按千篇一律的目标进行,那不就会出现千课一面的困境了吗?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呢?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组课文的单元导读。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文导读:“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有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导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要学生感受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教每一篇课文,都必须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出生活的有趣、多样性,从而体会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其次,要充分利用阅读提示。从三年级开始,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小段短短的阅读提示,在这当中有明确的学习要求,这一要求,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主要教学目标。像《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从阅读提示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大目标:第一,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第二,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第三,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这三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着一种目标的递进关系。看槐乡孩子有什么快乐,这是读懂课文的要求。交流感受,这是一种个体体验,只有当学生读懂了课文,认真思考了,才会有所感受。这种感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槐乡孩子的淳朴生活,有的人喜欢槐乡孩子摘槐米时的乐趣。因此,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其实也是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三个问题来制订教学目标。
3.根据学生实际细化目标。
教参只是一本供全国老师参考的书,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绝不能仅仅看教参,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地方的学生都有他的特点,老师要“因材制标”。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这是一组讲述田园风光的课文。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从小就生活在城市的,因此对乡村的了解很少。如果只是把教学目标简单地定为“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显然是难以达到的。因为学生对乡村的感性认识是少之又少,又怎能要求他们单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呢?因此,要把这一目标细化,分步走。第一个小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把自己课前参观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描述的情境联系起来。”第二个小目标是:“通过课文描述的情境,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把大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步走。细化目标,降低门槛,才让学生容易掌握,不至于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引导来引导去,还引不到点子上。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明确内容,找准重点
只有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定位这节课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既定,教学内容就要围绕目标的达成,有选择性地教。对于一节高效的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规定了,但选择教什么内容却是由教师选择的。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教的内容绝不能面面俱到。那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
1.中心着手,辐射周围。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写作文要有“中心”,其实选入教材的文章,更有一定的培养目的,我们必须找准教学的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让学生顺着中心发散开去,把文章的内容连贯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来理解展开教学。“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让学生抓住“独特”与“迷人”展开学习。那到底文中哪些地方写了这些独特、迷人的景色呢?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抛出这一问题,正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文中描写的六幅美景图巧妙地贯穿起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2.巧用练习,抓住重点。
打开语文书,我们不难发现,每篇精读课文背后都有相应的练习题。习题与一组课文的单元导读相对应,分思考题与练习题两类。一般来说,第一题是读作出要求。第二题是重点,也是引领整篇课文的重点问题。如《金色的草地》课后的第二题练习是:“我们交流交流: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抓住这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便可以确定该教什么了。像《金色的草地》,教学时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让学生找找从何处看出草地的可爱,以及蒲公英的有趣。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可爱”与“有趣”。重点内容确定了,一节课就不会面面俱到,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至于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的困境。其实,高效的课堂,除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十分重要。高效课堂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