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2011-12-29李树清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智能和审美等有着突出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培养综合性人才、更好地建设祖国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辉煌的文化。我们因她的博大浩瀚而引以为傲,但在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突发、潜藏的危机不断显现。只有对学生不断进行疆域、领土、领海、领空、台湾、南海等问题的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地理教学不仅是学生直观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还是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规律的主要途径。比如火山的爆发、地震的突降、海啸的来袭、洪灾干旱等现象的发生,都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和上天的惩罚、鬼神的作祟等迷信思想全然无关。由此来看,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等德育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有学生须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智力水平,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对生活环境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等方面进行剖析,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地图、图表和模型的观察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绘制各种地图、统计表,制作简易的地理模型,进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要素和美育素材,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与纽带,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重要意义。比如:从各种地质地貌、天然植物等,我们可发现自然景观美;从各种民居聚落和名胜古迹,我们可发现人文景观美。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心灵美。从地理课堂教学看,还包括互动学习美,如优美的语言、漂亮的板书、美观的图表等。总之,地理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美育教育等有重要作用。
  二、在地理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践行“德育”培养的具体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人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地理学科中与爱国主义“素材”密切相关的内容非常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讲解能力,注重语言的优美性和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方式,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等情感,一定会深深影响学生。比如:在中国广袤的领土上,自然观景与人文观景的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仅有长江、黄河等名川,还有泰山、黄山、华山、庐山等名山,既有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又有人间天堂九寨沟、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等自然风光。巧妙利用这些景点进行形神兼具的描述,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6mLn2zJfpC5E69oaJUY5uA4hQmYxQuFzZKnxo9noZpk=,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并准确阐释涉及我国基本国情的信息内容,既将我国的优势资源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将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和盘托出、毫不保留。例如:在讲述土地资源相关内容时,既要向学生讲述,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壮举,又要让学生知晓,在生态恶化及城市化浪潮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不断被沙化,被侵蚀。通过忧患意识教育,学生产生爱国之心、报国之行,从而树立时代使命感。
  2.践行“智育”培养的具体方法
  (1)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地图、图表、模型等教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工业、农业”等相关章节时,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农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分析工业、农业发展概况。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研究周围地理环境的技能。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育中,经常用到地图。地图是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方式,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让学生对地图进行描述训练和绘图训练,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在对地理事物进行位置描述和说明时,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等角度展开,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而绘图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模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那么地球上还是现在的四季吗?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假象性推测的问题,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践行“美育”培养的具体方法
  (1)用语言美感染学生
  优美的语言,能给人诗一般的享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展示了南北气候差异所形成的景观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盛开”,向学生展示了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这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加深对地理事物理解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
  (2)用形式美启发学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教育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知识的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尤其要注意这些新的教育方式的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神奇的“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功能,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小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形象地示意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成千沟万壑的过程,还有大气的运动、锋面活动、洋流运动……这些曾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不明白的教学难点全都迎刃而解,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提高。
  (3)用精神美激励学生
  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科学家、探险家为寻求科学真谛奋斗终生,有的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如:因倡导大陆漂移学说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为捍卫“日心说”而献身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还有哥白尼、徐霞客、李四光、竺可桢等,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科学家不畏艰险、善于发现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大无畏精神。要教育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探求科学真理的大道上,都要永远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总之,地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地理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广泛开展地理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好地学好地理,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