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协作式学习案例的实践与思考

2011-12-29王少峰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基本策略及其优势,以及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进行“协作学习”课的设计与实施,并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协作学习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与接受能力都比较差,长时间学习容易疲劳,所以我们常常将机房中的计算机围成4—6人一组,实施“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以帮助小学生消除学习障碍,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组织若干名学生或若干学习小组互相配合共同来完成教与学任务,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核心是:当小组成员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团结的力量,互助使他们互勉、互爱,增强了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它的基本策略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系列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或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角色,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积极发展,以团体成绩及个人的进步和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为评价标准,共同协作以完成某一任务。
  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在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和性格的“磨合”几方面都得到培养与提高。这种模式吸收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教学形式的长处而摈弃其不足,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
  二、协作学习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我以“制作课程表”一课为例谈谈协作学习的组织。
  1.任务的确立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了教材的分析和处理,确立了“制作课程表”一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使用“插入表格”按钮,可以快捷地创建一个简单表格,会使用“绘制表格”功能,能绘制较复杂的表格。如表格各单元格的高度可以不同,各行有不同列数的表格。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设计课程表,能运用艺术字、图片、各种符号图形等美化表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组内协作
  (1)协作组的建立。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应遵循均衡(各组学习素质相当)、男女混编、自愿为主的原则,组内要包括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使优生在帮教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中等生开阔眼界,学困生及时得到帮助;或者让有美术特长的组员与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相结合,以便他们各取所长,以较快的速度制作较完美的作品,为进一步实现全班优秀作品共享做铺垫。接下来推选小组负责人,所培养的小组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由负责人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及优势进行组内分工,有的去探索表格如何制作,有的去设想课程表如何美化等。
  (2)协作组活动的开展。开始组织协作学习之前,首先向学生讲明:只有每一个成员都完成规定任务,才算整个小组完成了任务,每个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先向小组其他同伴请教,不能解决时,再向教师求助,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检查自己和同伴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正,确保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老师设计的任务开展学习,进行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经过几分钟的相关资料阅读、商讨及操作,在计算机特长生的带领下,一个规则的表格呈现在他们面前,有些学生还迫不及待地开始在表格中进行文字的编辑。
  在操作中,有的学生不断碰到了困难,如:想在第一行第一列中添加一条斜线;想在第4节课与第5节课之间插入午间休息一栏,等等,经过小组成员一番讨论,确定方案,由学生们自行解决了这一问题。
  最后,经过有美术特长的组员的一番建议,他们又试着为表格设置背景颜色、设置边框线形式、添上相关图形,进一步美化表格。
  3.组间协作
  组间协作,主要是指在组内任务完成之后,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关系。这时学生的作品已具雏形,但常常还不完善,也不美观。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时,我们在基于网络教室的环境下,采用“友情评价”等方式加强了小组间的联系与协作。在一节课的最后十五分钟,我们利用网络教室软件平台先组织全体学生对前半节课所完成的各组作品进行浏览,然后通过网络互赠Word设计的“友情卡”来进行交流。对优秀的作品实现全班共享,并组织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议、参与对作品的讨论,提出更加完善的修改建议,以达到学习的进一步升华与提高。
  4.师生协作
  学生协作学习,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时,是学习的引导者,师生协作将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协作学习的质量。当小组内协作活动时,教师此时的任务就是巡视各小组协作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给予引导。当小组间协作评价时,教师就应该做好参谋,指导学生正确评价其他组完成的任务,在成功处找不足,在平淡中见奥妙,并根据组问实际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教学,以求当堂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还要对本节课各小组协作学习情况进行简短的小结与评价,采用激励性评价语或颁发“喜报”、评定星级等激励形式,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自主学习信心,激发协作学习的兴趣。在课后,我要求学生就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案例实践的反思及几点收获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体会到:
  1.“协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可以自己试一试、想一想,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都靠学生自己解决,相对来说所学的知识比较牢固。形成了学习习惯后,学生碰到困难时,不仅可以向老师求助,而且可以向学会了的同学求助、向Office小助手求助,这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2.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尊重,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实施共享与交流的方法,体会到了“协作学习”的乐趣。有学生说:“过去想为自己的文章添上点美丽的图案,可不会调用光盘上的图像文件,现在通过‘协作学习’,不仅学会了用Word自带的绘图工具绘制简单图形,而且能通过菜单‘插入符号’为表格添加图形符号,通过‘插入图片’添加外部图形文件。”
  3.在“协作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老师构建的以学法指导为中心的教学新思路下,在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中形成了多维立体的小组交流活动形式。目标的建立、任务的驱动、自身的努力、集体的协作使得学生学有榜样、学有乐趣。优秀生在帮教过程中个人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学得更优,收到了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小组内的学生也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
  此外,反思我们的行为,在“协作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应给学生尽量大的自主空间,特别是孩子对所完成任务发生争执时,我们要善于引导,把握学生的思维、观点,对于有独特的见解,应积极鼓励与肯定,对讨论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争执,要善于进行启迪与组织。
  其二,教师在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伙伴、共同学习者、引导者、咨询对象。同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多询问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其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交流技巧,如语言交流、意见沟通等技巧,以保证协作学习时学生能各抒己见,而同时又善于吸取小组其他成员的正确建议,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
  其四,培养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的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应该善于解决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能够熟练地根据小组成员要求从相应的资源库中调用学习资源,以便协作学习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应该设立不同的小组负责人,使组内多个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通过“协作学习”,学生间学会了互相尊重,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牛新永,于芳.协作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吉林教育,2010,(28).
  [2]楼浙红.信息技术课堂“分层—协作”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吉林教育,2010,(13).
  [3]汤琳纯.牵手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探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福建中学数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