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2011-12-29谢立军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将会越来越多的面临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转换观念,对学生的质疑热情要充分给予肯定。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问,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空间,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强大推动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需要。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神秘、好奇、疑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起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就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想获得有关知识或表现一下自己的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让同学们为“问题”而探究,另外,课堂上我们要给同学们留有充足时间,允许学生发问,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善于贯彻教学“无错原则”,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发问,并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所提问题,甚至于“可爱的错误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同学们用热烈掌声鼓励那些敢于提问的同学;也可组织他们定期评选班级最佳“提问能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句话,我们应想方设法通过多元途径,为同学们营造良好而和谐宽松的环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教学中,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问题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研究下列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这样精心设计问题,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他们在观察、思考、实践中,经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猜想和证明,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学习到了创新的策略和方法,也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
  二、通过相互交流,发挥多种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探索问题的效果的强弱。而学生的质疑是对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打破传统教学的禁区,他们必然随时有新发现,新想法,使课堂教学朝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方向发展,此时,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竭尽所能地引导他们开拓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看法,发挥多种思维,如:逆向、求异、发散和直觉思维等。即组织同学们交流,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不同方法和见解,特别是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看法,与老师不同的看法,与教科书不同的看法。这样,就可以真正拓宽同学们的思维空间,充分发展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多种思维潜能,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多元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探索参与中有效获取知识。
  例如:在探索复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时,为了有效发挥学生发挥多种思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我设计了这求解法。解法正确的同学,不仅要阐述自己的理论依据,而且要详尽地叙述解题过程,解法不正确的同学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过程。这样学生的收获远比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要多得多。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三、运用有效方法,善于促进多问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多问,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发问,并且要大胆问、巧妙问。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同时,还要构建和谐氛围,保护好同学们的好奇心。无论如何不要认为学生幼稚无知而去指责他们。要真正让学生闪现出真知灼见的火花,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多问之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使他们始终处于“问”的状态中,使人人享受参与成功的喜悦,在民主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