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语文学习能力
2011-12-29谢学东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读为本”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有效朗读、善于阅读和快乐读书中增智益脑、陶冶情操、彰显个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有效朗读 学习能力
关于读书话题,大作家冰心一贯奉行九个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和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及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强调和力倡读书在学习知识甚至修身养性中的重要作用。的确,“读”是理解和深入文章的第一步,是朗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体会语言的必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充分表现和反映其语文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有效朗读能力呢?
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生成感悟能力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扇窗口,也是小学生感受语言与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与基本方式。新课标倡导的“读”,就是正确而又有感情地朗读,就是那种能够将自我融入作品之中的美读,强调要从“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深切感受,要“读”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1.强化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前贯后通。对小学生强化课文的朗读训练,首先要在前后贯通上狠下工夫,这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在练读中,要求学生既能读准文中生字词语,又能迅速辨读出标点符号,合理地进行词语优化组合,有感情地读出句读和语感,努力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成通畅流利、抑扬顿挫的现实语言。要讲求语句的节奏快慢,逐步避免和克服那些所谓的“唱读”和“平读”现象,努力做到声响嗓亮、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朗读训练,感悟内容的梗概要义。坚持以读为本,特别要注意语义的上下疏通,要有意识、有强度地训练和培养小学生在朗读中的注意力分配。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地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努力做到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协调有致,并且做到在朗读时快速检索那些仓储的“心理词典”,再通过前后文联系,对内容进行语义上的疏通和整合,引导学生快速而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能够从中准确地辨识出中心句和中心段,从而在整体上感悟本文所讲的概要和主题。这种感悟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而又坚持不懈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引起相当的重视,并且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3.强化范读训练,感悟语感的方法技巧。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也是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小学生有超乎想象的模仿天性与能力,教师那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他们获得语感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自觉模仿和潜移默化中逐步掌握语感的技法,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技法的自我提高,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技法的协调与和谐,并加强示范朗读,增强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影音听读中加强语感技能的深切感悟。
二、深度推敲作品,在“读”中增强感悟能力
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重要环节。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搭起的桥梁与作者见面,使他们心灵相应、感情契合。训练和培养敏锐的语感,能使阅读教学最终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在比较中加强朗读训练,深切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有推敲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往往是培养语感精细准确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文中的有些词语其实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是这样的词语用得形象生动、精妙传神,有时能传递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耐人寻味。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词语进行“减、换、调、加”等朗读方式,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推敲、比较和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和感悟词句中蕴含的特殊意义。如《春笋》中的“一声春雷,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师生共同比较:如果把“冒”字换用“长”字怎样?朗读起来又怎样?再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八戒“夺”过罐子,八旬老妇人从山坡上“闪”出来,如果换用其他词,那么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影响?这样,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比较、咀嚼,就能从中品读出语句的神韵,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中加强朗读训练,深刻感悟语句的意境美。语感的生成是以“感”为主,所以它始终离不开生动的思维想象。因而,要得到比较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朗读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就是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文字,同时自觉启发积极性的思维想象,进入“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于亲”的美好境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生成“内心视像”,感悟文章语句的意境,获得润泽而丰富的美妙语感。如《母亲的恩情》描写孟郊与母亲依依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等词句的描写,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来“看一看”孟母那熬红的双眼和孟郊那湿润的眼神,感悟课文描写的动人意境,培养出告别场面时的语感。
3.在品评中加强朗读训练,深刻感悟语句的情感美。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情感是文章的主旨,作者是先有情思再生文辞,而读者则是先看文辞再感悟到情思。因此,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时,要把品析语言与情感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具体描绘努力感受作者波澜起伏的内在情感。在对小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时,起初可以用音乐来伴读,如选取一些音乐诗、音乐散文和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文章等,让音乐带动学生朗读训练,发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功效。待到适当的时候,再脱离乐曲训练,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品读能力和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