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个性化阅读

2011-12-29郭清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兴趣 能力 个性
  
  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具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作者和课文是至高无上的,只能“服从”阅读。教师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地强灌给学生,或者把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地或自我欣赏式地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负责任和危害严重的思想和行为,因为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有独特思维的人才,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他们不能面对激烈的竞争,小而言之,毁了个体的前途,大而言之,影响到民族的生存。
  如今,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春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在上《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是54门大炮齐发?为什么要响28响?步兵一个师大概有多少人?”从书上无法找到答案,我摸摸脑门:“我也找不到。”“我也弄不清楚。”最后问:“该怎么办?”学生说:“课后查资料,上网查。”
  第二天刚上课,学生就积极举手来告诉我答案:“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一个师大概一万人。”
  在学生们踊跃地说着答案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把答案告诉学生的话,学生还会想自己去查阅资料吗?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来说是大大有益的。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地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详读什么,选读什么,品味什么,个体决定。读书方式,不加限制:默读,朗读,浏览……思维方式,开放自由:多角度评述蔺相如、廉颇,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褒扬可贬抑。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题关系,谁都可以认同,谁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思维飞扬,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最后让学生思考:从廉颇、蔺相如身上,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学生从蔺相如想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宰相肚子里能撑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从廉颇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丈夫能屈能伸,等等。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浓浓氛围。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学生由于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提高了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质的提高。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就会越开越美丽。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