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提高语文素养
2011-12-29王景伍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提升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学习习惯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解释,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理念。
二、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将来成为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有了这种内在需要,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良性循环、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各种习惯逐渐养成,但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强、矫正空间大的特点,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有些学生语文成绩落后,想通过积极的努力使成绩得到迅速提高,往往不如所愿。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征:它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而学习起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短期内不见得有很大成效,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需要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来养成,只有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性行为,才能做到时时学、处处学,达到“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境地,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1.培养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填鸭式地灌输,搞题海战术,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需要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慢慢养成习惯。
其次,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实践中,可采用“揭示课题引趣法”“剖析课文引趣法”“结课引题法”“旁征博引法”等,使学生发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文学深厚底蕴,激发对语文的热爱。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像接受礼物那样接受新知识。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要求学生每天练字20分钟,临帖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让学生根据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老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课后还要按不同情况和要求,编写结构提纲,做读书摘要或写读后感,坚持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要让学生阅尽文学的“春夏秋冬”,熏染书香气。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给学生规定阅读量,提示可读的书,通过自行购买、图书室借阅、互联网查询等渠道,博览群书。可速读、浏览、精读,并做好读书笔记。阅读小组成员彼此交换阅读体会,评论作品优劣。师生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笔记。教师要参与其中,共同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其乐融融。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作品的魅力,做到多读、多悟、多交流、勤摘抄,从崇拜的作家作品读起(例如余秋雨、林海音、三毛等),选读他们的不同时期的多部作品,学会自己筛选精品;并尝试查找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的文章来比较欣赏,确立自己喜欢的风格。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今日社会,要想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提升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语文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己任。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了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验证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在想象空间大胆质疑、大胆讨论,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千万不要打压学生的新颖甚至离经叛道的想法和做法。凡是有疑惑的都应勇于向老师、同学、身边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请教。总之,从疑点处思考,能够解释迷惑,有助理解,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改进,从而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萍.“语文素养”构成论.教育评论,2006,(01).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08).
[3]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