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1年高考试题特点看新一轮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2011-12-29邬巧云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高三该怎样复习?怎样复习才有效?这是困扰每一位高三老师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2011年高考试卷特点的分析,结合2010—2011学年高三复习的经历,力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套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略。
  关键词: 高三历史复习 复习策略 2011年高考试题
  
  随着2011年高考的结束,新一轮的高三复习再次提上日程,如何总结2011年的复习经验,并结合2011年高考的新特点,为2012年的复习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是每一位高三老师都很重视的问题。我根据2011年的复习策略,并结合2012年的高考特点为大家提供一套复习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以浙江卷为例)
  1.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单纯考查知识的题目越来越少。主观题除了14题是考查史学素养外,其余题目都反映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鲜明特点。即使是最具知识要求的13题,在考查瓷窑分布的时候也独具匠心地增加了空间概念的能力考查。
  2.特别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12题小国寡民;15题会馆;20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2题印象派。历史概念在全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些概念,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3.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如16、18题考查的都是历史的阶段特征,21题也有所体现。
  4.对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文化素养的考查渗透其中,如14题。
  5.关注中西文明的交流,关注人类文明演进,渗透史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如16、17、20、21都有体现中西交流、文明演进的内容。
  二、复习策略
  针对高考的以上特点,在第一轮的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落实就成为重中之重。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轮复习的效率呢?现在每一位高三老师的手上都有一大摞的讲义——《世纪金榜》、三年5年、步步高、《导与练》等,每套资料的编者都有一套自己的一轮复习方略,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你,适合你的学生,而且这些资料良莠不齐。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自己编一份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我把自己在高三一轮复习的大概思路跟老师们分享,一方面是对自己一年来认真教学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我以必修一专题五的复习为例,展示一轮复习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线索(让学生宏观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达到高屋建瓴的目的)
  一条线索: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三个阶段:50年代 奠基
  70年代 突破
  80年代 调整
  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列举: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日内瓦会议 4.万隆会议
  5.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6.中美关系正常化
  7.中日邦交正常化 8.外交政策的调整
  9.多边外交的开展 10.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说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讲述力求准确、完整。只有准确、完整地把握好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才能学会灵活运用。
  三、知识运用和能力提高
  说明:这一部分的复习,主要是选取不同的角度,运用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不同角度的解答问题,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度一:外交方针、原则、政策。
  问题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实行的外交方针、政策、原则。
  问题2.指出以上政策、原则中的变与不变,并分析为什么?
  问题3.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问题4.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问题5.如何看待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问题6.体会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说明:以上问题的设置可谓层层递进。问题1、2主要考查对书本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学生简单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问题3引出一般的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从特殊到一般,以史实为依据,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再从一般到特殊,引出问题4、5,实际上是对问题3的再运用。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才会学会如何分析、如何运用。最后体会新中国外交的特点。这样的题目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
  角度二:国家关系。
  问题1.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表现、原因。
  问题2.中苏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表现、原因。
  问题3.中美、中苏关系的发展对新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实践的影响。
  问题4.中苏、中美关系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说明:问题1、2可以书本中出现的史实为基础,主要展现的是不同时期大国关系的发展是不同的,而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了新中国的外交战略。50年代联苏抗美、60年代反苏反美、70年代联美抗苏、80年代不结盟,从中体会到新时期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提出是新中国长期外交实践的结晶。
  角度三:伟人与外交(周恩来、邓小平的外交活动)。
  问题1.列举周恩来、邓小平的主要外交活动。
  问题2.体会外交官所必备的素质。
  以上是我根据新课程高考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的第一轮的复习方略,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运用,再进行配套的单元练习,那么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就将不是问题。我以为,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历史史实的基本稳定性,即使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形势下,历史的基本史实也是不变的,能力考查以史实为基础的基本理念也是不变的。因此,只有在复习中牢固把握好基本史实、基本概念,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以能力立意这点上,上世纪90年代已经做得很好了,翻翻90年代的高考试卷,在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上比之今天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键是学生变了,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要随之变化。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进行思考,都有收获,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