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1-12-29赵敏王冬兰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感恩是主体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从儿童期就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无论是对儿童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 幼儿 感恩教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一、感恩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凤的《凌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中所指“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以至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古人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能培养孩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具体地说,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并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推己及人。同时,感恩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更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孩子天真、纯洁,对爱有天生的需求,对善、美有本能的想往。从小培养一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
当前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很容易成为家庭中的核心,形成骄蛮任性的性格。一些孩子甚至学会用各种手段来要挟自己的家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不仅导致幼儿之间频繁发生冲突,幼儿与家长之间也时有对抗发生。当前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社会中也不断出现对儿童自私自利的责难。人们在寻找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时,往往会指责教育的缺席,其中儿童期教育的不足尤为凸显。我认为,感恩教育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如果我们从儿童期就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那么,无论对儿童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
三、实施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故事法
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邵东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晨会、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节日活动法
充分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老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老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3.移情法
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帮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幼儿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破了,他多难受啊。”幼儿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在揪它,它以后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种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
(二)从身边小事做起,给予幼儿感恩教育的熏陶。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知恩,教师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要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叔叔,甚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等,表示感谢。对父母、亲人说一声:“节日快乐!”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对照顾生活的保育员说一声:“感谢你们为我们做好吃的饭菜!”等等。关键是时时事事,给予幼儿熏陶。
(三)因材施教,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对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自信为主,对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的个性为主,对冷漠的幼儿应以培养热心善良的品质为主,等等。根据不同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家长和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循序渐进,使幼儿学会感恩。幼儿的感恩态度和行为,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情绪、突发事件的变化而反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以收到一定的效果,让幼儿多体验、多感悟、多积累是最好的方法。
(四)幼儿园、家庭要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幼儿感恩教育。
幼儿园要经常提醒、引导家长们在家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在家中可以很轻松地创设感恩的氛围,在有意无意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印在脑袋之中,逐渐产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进而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学校,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
家长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感恩意识。幼儿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对此家长既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又要善于抓住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其次,要做好感恩的表率。[1]当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为儿童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使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
参考文献:
[1]陈延文.感恩教育.从感谢孩子做起[J].幼儿教育,2005,(24):7.
[2]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架起孩子道德支点[J].南方论坛,2006,(06).
[3]殷开明,刘永莹.由“礼尚往来”所引发的幼儿道德教育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02).
[4]冯婉桢,叶平枝.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5]刘红梅.感恩教育—学校德育新平台[J].小学教学参考,2005,(12).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毕节地区学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09ZX09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