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的社会学分析
2011-12-29刘旭艳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学校仪式特指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社会活动,用来定义学校日常生活中某一不平常的时刻、事件或变化。学校仪式大致包括仪式化、礼仪、典礼和庆典四大类。学校仪式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保存和传承学校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学校仪式中“国家始终在场”带有“规训”的标签,且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仪式的定位、改革或优化设计学校仪式,让学校仪式充满魅力。
关键词: 学校仪式 社会学视角 功能解读 异化 反思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经历过学校仪式的洗礼,毕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或职业所需,或“家长”身份使然)仍需参与学校仪式。然而,什么是学校仪式?学校仪式有什么作用?学校仪式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面对种种困惑,本文试图用社会学视角观照学校仪式,以期揭开学校仪式的“面纱”。
一、学校仪式的界定
仪式源于宗教或巫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所谓仪式是指在特定的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通常被界定为由象征性、表演性、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它注重程式和规范,并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持群体间的依附感和群体团结意识。本文中的学校仪式特指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社会活动,用来定义学校日常生活中某一不平常的时刻、事件或变化。例如: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学校校庆日,学校体育运动会,先进表彰会,入队或入团或入党宣誓仪式,等等。同时,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仪式,诸如考试承诺、生日聚会、节假日活动,以及上、下课的起立等都可以看作是各种仪式或其变形。
二、学校仪式的种类
学者王海英借鉴格雷姆斯的分类法,认为我国学校中的仪式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大类。
(一)仪式化。
仪式化活动主要有升旗仪式、入队或入团或入党宣誓仪式、成人礼仪式等,其中升旗仪式是最为普遍的仪式化活动。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将升旗仪式看作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手段或方式,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如5月4日、12月9日等)还要举行特别的升旗仪式。仪式化活动通常是集体化的活动,具有神圣、庄重的色彩,教育意味十分浓厚。在仪式展开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象征行为展示国家权力,使参与者受到精神上的触动,激发生命能量和献身精神,达到情感控制和教育引导的目的,实现对国家、社会,以及主流文化或价值观的认同。
(二)礼仪。
礼仪活动包括两种,一是单个人之间的仪式化行为,二是个人—群体、群体—群体之间的仪式化行为。例如:师生在上课或下课仪式中所表演的仪式化行为,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各类比赛前的仪式化行为,等等。可见,礼仪活动可能是在身份平等/不平等的两个人或群体之间展开,目的是规范社会互动行为,强化师生的等级或秩序意识,促使他们自觉、自愿遵守甚至维护既有的社会等级或秩序,促进国家、社会的整合和稳固。
(三)典礼。
典礼一般包括新生入学典礼、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等,通常隐含着非对称的信息交流。参与者“被要求”、“被规约”,必须严格遵循预先的规定(包括时间、地点、位置、服饰、语言等)参与“场景化”的活动——学习校史校规校纪,聆听各式各样的迎新或欢送致词。随着仪式过程的展开,参与者身心逐渐受到洗礼,新生多了一份对新学校的敬畏,毕业生多了一份对母校的感激与留恋。
(四)庆典。
庆典活动可分为节日庆典和庆功庆典两类,二者作用不同。节日庆典可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与艺术鉴赏力,如元旦晚会;庆功庆典则可为师生树立榜样和典型,提升学校知名度、树立学校品牌,如奥赛、作文比赛和体育比赛的获奖庆功会。这类庆典活动兼具娱乐性和竞赛性。
三、学校仪式的功能解读
“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学校仪式的价值或功能。
(一)促进个体社会化,塑造“社会人”。
墨菲认为,对个体而言,仪式的作用在于构建一种“过渡”,为进入到新的地位提供一种“标志物”。这种标志物对此前构成一种区分和隔断,对此后则构成一种新的“资本”,代表一种新的生命转换和开端。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成人礼。在这些“场景化”的活动过程中,所有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位置、服饰、语言,以及它们组合所营造的氛围等)都成为表现意义的手段或方式。经过仪式过程的洗礼,个人脱离旧身份或地位,获得新身份或地位,扮演新角色和承担新责任,促进个体社会化,从而塑造“社会人”。
(二)促进学校文化的认同、选择和延续。
学校仪式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成为学校特殊的“身份标识”。这对于旨在“创办特色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十分重要。学校仪式通过各种“符号”的“展演”,用一整套严格的程序把大学的办学理念、信仰和愿景联系汇集在一起揭示其价值体系,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筛选、提炼文化的精髓,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符号体系”,对全体师生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师生在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内化为个人的自律意识,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持久的驱动力,促使全体师生认同和接受学校。当身处于这一场域中的师生高度接受了这种“符号”并自觉内化为行动后,它就会成为一所大学的“品牌”,有效地为社会认可和接受,对其他场域产生影响力。
但是,福柯等人类学者认为,仪式既是一套被传统所规范的生存技术,又是一套由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权力技术,学校仪式中“国家始终在场”,带有“规训”的标签。
四、学校仪式的异化及反思
学校仪式是学校存在、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向”,尤其是成为学校的“品牌”之后,“它为过去的岁月、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可能提供了判断的基础,并不断为保护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合适的道路”。但是,学校仪式在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重复中出现了异化现象,致使其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甚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这个问题,重新审视学校仪式的定位、改革或优化设计学校仪式,让学校仪式充满魅力。正像列维·斯特劳斯所说:“一个情境的真相并不能在日常的观察中看到,而是要在一种有耐心的、一步一步慢慢来的蒸馏过程中去寻找。”
参考文献:
[1]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2]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15-19.
[3]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J].广西民族研究,2003,(2):26-33,39-48.
[4]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22-24.
[5][美]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20.
[6]李红真.论学校常规活动仪式的育人功能—基于文化视角的认知与探索[D].河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