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高等院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探讨

2011-12-29张秋燕张晖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合理设置党支部则是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及华南农业大学某学院学生党支部设置前后两个实际模式,探讨适合大型高等学院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模式问题。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党支部 设置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生党员人数随之迅速递增,这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建工作的立足点,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党支部,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1],为高校党支部设置指明了方向。纵观目前高校党支部设置模式,大致可归为四种:一是按照班级设置;二是按照年级设置;三是按照专业设置;四是按照班级、年级、专业特点等混合设置[2][3]。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逐年扩招,党员人数相应增加,党支部设置模式成了高校党建工作探讨的重点。目前,多数高校一方面选取毕业班作为试点,把支部建在班上,由班内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实现了班级党支部委员会和班级团支部委员会、班委的“三合一”,大大加强了班级工作的力量,便于充分发挥班级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班级党团工作和班级行政工作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对大一到大三各班级采取纵向(专业)或横向(年级)结合,设置党支部,由政治辅导员或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形成“支部建在班上”与“支部建在专业、年级上”并存的“混合模式”。[4]这是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显然以往单纯按照某一维度(班级、年级或专业)设置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几千人的大型学院来说,混合模式设置成了必然的选择,而按照怎样的形式进行混合成了“混合模式”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华南农业大学某学院原有党支部混合设置模式分析
  以华南农业大学某学院为例,该学院拥有约3500名在校本科生,共有6个专业,120个自然班,学生党员人数大约550人左右(其中大一稳定在50人左右,大二和大三共约250人,大四约250人)。面对学生数如此巨大的学院,如何设置学生党支部对于学院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该学院的实际情况,如果按照班级进行设置则有120个党支部,此设置方案显然不适合;如果按照年级设置,则首先大一党支部无法构建,一是因为大一新生党员都是从高中发展来的,一般来说还是预备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必须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才能组建党支部;二是因为大一新生党员思想上仍未成熟,支部工作经验更趋于零,所以此设置不适合;如果按照专业,最多一个专业人数可达1000人以上,最小专业只有150人左右,明显不合理。基于上述分析,该学院采取了第四种混合设置方式进行学生党支部的划分,而根据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混合设置则是工作的技巧和难点所在。下表展示的是该学院原来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从上表可知(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简称“土管”,和社会学专业为例),人数庞大的土管专业,党支部或建立在两个年级的相邻班级上,如支部1和支部2;或建立在同一年级内的相邻班级上,如支部3至支部6;而人数较少的社会学专业,则把党支部建立在整个专业上,等等。虽然这种设置模式按照班级、年级、专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混合设置,支部人数大概在20人左右,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是仍然存在以下明显的缺点:
  1.党支部设置无明显规律可循。虽然这种模式属于混合设置模式,但是该模式混合性过于随意,班级、年级、专业的混合不具规律性。
  2.党支部变动性过大。由于新发展党员和毕业离校党员的需要,党支部需要每年进行一次重组,而党支部设置的无序性给重组工作带来了困难,重组后的党支部变动也非常大。
  3.党员归属感不强。每年党支部的重组必然造成支部成员及支部名称的巨大变化,一个党员在大学四年里要变动若干个党支部,进而造成学生党建工作的不稳定性、非延续性[5],这样频繁变动将导致党员对支部的归属感相当薄弱。
  以上缺点给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和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探索一个最优设置模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华南农业大学某学院目前党支部混合设置模式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一个党支部设置的最优模式对学院党建工作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研究和实践,该院创新了现有党支部的设置模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该院根据班级、年级和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有规律的设置,总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毕业班支部,一类是毕业班支部。对非毕业班支部,每个党支部下辖本专业一到三年级的相邻班级,支部顺序从第一党支部一直按班级数的需要排至第十二党支部;对毕业班支部,每个党支部按照年级和专业设置,即同一个年级相同专业的若干自然班成立一个党支部,支部序号接着非毕业班党支部排下去,即第十三党支部、第十四党支部……直至所有班级纳入完毕,每一个支部保持在20人左右。这种党支部设置模式综合考虑了班级、年级、专业等特点,对党支部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具有以下优点:
  1.党支部设置有规律。如上分析可知,这种混合设置模式具有清晰可循的规律,使人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这个规律推演下去。
  2.党支部变动性小。当毕业生离校的时候,毕业生党员这批“老兵”就会离去,而毕业生党支部这个“营盘”仍然存在。新的毕业生党员,即之前的大三学生党员,就会“进驻”到这个“营盘”当中;而相应的非毕业班党支部,会有新的大一新生党员注入这个支部,因此,无需改变支部名称,支部成员的流动性也较小,这就是所谓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3.党员的归属感强。由于党支部的人员流动性较小,每个人从大一到大三都从属于同一个党支部,只有大四的时候,才会重新抽出来重组在新的党支部,因此党员对党支部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4.有利于党支部管理。党支部设置的有序性,有利于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6]。比如每年的支部重组工作得到很大的减轻,无论是党员档案的重整,还是党务系统的调整等;由于毕业班党支部的特殊性,党支部工作的要求和规范往往与非毕业班的党支部有很大不同,因此,分开管理不仅体现了党建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而且有利于非毕业班党支部的建设,等等。
  5.有利于党支部建设。党支部建设有方方面面的工作,如发展党员工作、支部民主生活的开展、支部博客建设、服务群众等。党支部的相对固定性和党员的强烈归属感和荣誉感对支部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非毕业班支部由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带着低年级学生党员开展工作,这不但能保证支部工作质量,而且能让支部的传、帮、带作用得到很好发挥;大一新生一入学,党支部马上就可以针对支部的对应班级开展工作,对新生进行慰问和深入了解,一方面尽早让新生党员加入所属党支部,另一方面为党的发展储备后续力量,等等。
  实践证明,不断探索和创新最优化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对全面提高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党支部的优化设置并不是简单按照某一个维度或者按照班级、年级、专业等进行随意组合,而是应该全局考虑学院特点,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调整优化,确保支部健康发展,学院党建工作稳步推进,为党和国家培养最优秀的党员和最具战斗力的学生党支部。
  
  参考文献:
  [1]周济.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讲话.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C].2003.10.
  [2]史永军.高校本科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1-1.
  [3]王耿锋.优化学生党支部设置方法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39-40.
  [4]许伟通.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比较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6,19,(4):43-45.
  [5]王义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5):42-44.
  [6]樊敏,朱张军.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探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60-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