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2011-12-29田甜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最具灵活性的。本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的基础上,就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命科学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情感即一个人的情绪,是高兴、好奇或是不高兴、不满意,这些情感是形成正确态度的基础。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在正确的态度之上便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这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映。课堂教育注重科学价值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同时又承认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
2.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人的态度及观念是人在生长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与体验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态度不可能一模一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光受课堂影响,还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有很大关系。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在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前提下,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又必须指明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前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具体化的,是教师能“教”得出来的;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不可能像讲知识点或者讲授习题一样把它“教”出来。对这样一种属于主观选择的目标,教师有两条途径将其渗透到教学中:(1)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2)联系社会实际,多举例,创设情境,使学习主体能从中学习、体会并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不单单是一两堂课能够实现得了的,课上和课下的时间都十分重要。生物课堂与一些文科课堂不同,我们不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很好地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起来,所以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挖掘教材,抓住每一次机会,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生物课是一门研究人及人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可以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的学识仅限于做题和考试,那么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完全失败的。我们的学生要至少能够透过书本看世界,利用自己的所学解释世界,这其中就包括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至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这个目标。
1.了解科学史,向科学家们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苦也分享成功的喜悦,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新教材里明显多了很多科学史方面的阅读资料,且每个版块开头总是有一段对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访谈录。以前教材对科学史的介绍非常少,即便是遗传与变异章节中谈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也是着重从知识层面上谈。学生并不了解,其实孟德尔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在他去世之后二十年才被世人认可的,这位伟人终身清贫却矢志不渝,他相信是真金就会发光,直到死前仍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发现。
许多教师对理科教学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持不理解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内容,在理科课堂上真不容易实现。科学家访谈录其实就是我们理科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突破点。这样,学生和科学家的距离近了,和科学研究的距离近了。多了解科学家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们的学生也能模仿科学家的想法了,科学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2.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科技这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我们教育学生要做有素质的人,素质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就是高素质吗?不尽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有社会公德心、有责任感、讲文明的人。现今很多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都引发了社会争议。比如: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克隆技术应用在人类,会对我们伦理道德观带来什么影响?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我们的世界会否出现基因歧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教师在制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时候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对与错,对于错只在于我们是抱着什么态度去使用它的。
3.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从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到复旦研究生虐待猫的事件,这些“优秀”学子做出让我们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