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无用”为“有用”

2011-12-29徐秀芳朱德文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一、案例背景
  中考前夕,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点击鼠标)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红色线条)。
  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十分踊跃):400mm。
  师(拓展提问):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过渡):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牧业)。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提问):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岭—淮河一线)。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学生分组说出答案,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扩展):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展开):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另外两组同学)翻阅课本,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再次展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请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虽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但是,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省区)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世界范围)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