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11-12-29陆元华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对数学概念、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等,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厌恶;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会对数学学习能力起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课堂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学习品质乃至人生观的培养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师生间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愉快体验和强烈的满足感。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将会产生教与学的合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其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将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之间有了心灵的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等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的父母离婚,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精力不能集中,课堂上老师对她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灵的伤痛。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包括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等。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此外,教师必需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对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最后,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著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同时,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她)们就会乐意地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我在教无理数时,同学们对无理数的存在很难理解。于是,我就打了一个比方:夏天晴朗的天空,你抬头仰望星空,无数颗星星正调皮得向你眨着眼睛。可是你想过吗,你所看到的星星就像是数轴上的有理数,而还有无数颗你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星星就像数轴上的无理数。通过这一段带有抒情的描述,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
  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遇到困难时,正是这种情感在支撑着他们。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