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2011-12-29沈昌美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营造创新氛围、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发散思维、增强版主意识、夯实知识基础、重视个性发展、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 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创新,即尽可能在已知知识体系中自主地延拓,开掘和再创造的工作,而数学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上,训练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好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营造创新氛围
周忠昌的《创造心理学》指出:“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以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
例如有如下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两片(如图),要配成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是否将两块都带去?如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
分析:这是生活中的一个事例,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有的拿尺比划着,有的用圆规度量着。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有的说两块都拿去,有的说将(1)拿去,有一个同学很自信地说只要将(2)拿去就行了,但原因他也说不清楚,只是直觉而已。这时整个课堂气氛进入“高潮”,学生的思维处于萌动状态,他们想要知道原因,很自然就导入了“全等三角形”的课题。在认知与需知矛盾时,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激活学生思维,以主体要解决的问题为载体,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而数学观察能力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抓住问题中数与形的特点,找出内在的联系与规律。高斯之所以在10岁的时候就能超乎常人,很快地算出1+2+3+...+100=5050,就是因为他首先观察到这个算题的特点。
3.引导放散思维
在数学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解方程x+=5。解法一,即将原方程移项后平方。解法二,正确解题之后,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将方程右边的5移至左边,则左边根号内外的式子相同,进而将原方程变形为:=-(x-5);接着让学生明白变形方程的意义是:x-5的算术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进而提问:什么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学生想到“只有0的算术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后,自然有x-5=0,从而得出原方程的解x=5。实践证明,当某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还应因势利导将问题进行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循序渐进地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能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
6.重视个性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做到,不仅能够找出“好”学生的弱点,而且能够发现所谓的“差”生的闪光点,更要允许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的存在。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和敏锐,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7.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创新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学生,而且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8.培养实践能力
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实践,可以获得创新能力。李时珍尝遍百草著出世界药典《本草纲目》。居里夫人经过四年若干次的实验,才提炼了镭。我们在中小学科技课中看到,学生对参加科技创作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背公式。有些学生在野外活动或校内文体活动中,显示了很强的组织创造力。我们提倡因人而异,就是希望在实践中让各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中小学一定要开设第二课堂,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有创造才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