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情个性诗意

2011-12-29苏艳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只有回归学生主体,才能为高中古诗词鉴赏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点;而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在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入得宝山而不空手归。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处理好如下几点:平等自由,唤醒人情体验,教师回归有血有肉的人存在,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入文本深层;扬长避短,追求教学个性,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走出各种物欲之障,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教学生活,激起学生受人敬重和赞叹的可贵个性;诗意语言,寻求新的表达,拆散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庸俗化、惯常化联系,在语词的密林里,找寻到诗意的表达,让学生在教师的诗意引领下心中满溢诗情的芬芳。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个性体验 教学个性 诗意语言
  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普鲁塔戈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面对新课程异常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承担教学的师生双方必须更新意识,才能让新课程摆脱花哨的表象,回归教育的本真,并将其进行到底。由重教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向重学生“学”(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只有回归学生主体,开启思维、情感,让有血有肉的人去感受花开花落,云起云飞,去关注千般笑意、万百苦味,才能为古诗词的鉴赏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点。而语文教学内容庞杂,古诗词语言凝练蕴藉,解读难度大,客观上也决定了若没有教师的全局掌控,重点难点梳理,关键处、含蓄处点拨,学生自主研习古诗词必将是入得宝山空手而归的结果。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处理好如下几点。
  一、平等自由,唤醒人情体验
  教育哲学家奈勒曾描绘这样的景象:“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的教师被迫或自认为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1]而今的教育难道不是这样?要摆脱古诗词教学中的霸权解读、理性解析、程式推进的困局,必须让人回归“真实的人”的存在,会笑会哭,有欲望,有情感。教师挣脱“知者”“能者”“长者”“导师”等冰冷的强势角色,回归有血有肉的人存在,才能与学生和文本之间构建一种平等交流与多元对话的复杂关系,使师生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以双方的自由投入、平等互动实现文本解读,构成有效的教学活动进程及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教师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师生彼此坦诚相待、倾情交谈,而不是一味灌输、有口无心,才能将古诗词鉴赏推向深层,让整个教学走上实路。古典诗词有特色的意象、丰富的意蕴、大量的留白,师生成为平等的阅读主体,自由地对话,才能在整个鉴赏活动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透过表面的语言符号,重构感性形象,进入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教参套话,而是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体验诗人于诗文中传达的情感,才能唤醒学生的人情体验,让其感受写志言情的古诗词的人情美。感动于心方能吟咏于口,进而才能作用于现实生活。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放弃分层分点探究苏轼悼亡词中的“新天下耳目”之处,而选择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在我讲述完已逝的祖母曾以其平淡的话语提点我人生一二事,感伤于自己当时只道是寻常,满不在乎地甩头出门,而今再回首,路那头早已消失那个拄着拐杖一路目送的身影,学生们感慨不已,纷纷回忆起感动自己的点滴人事。在感受到人生无常,一路行走在消逝中的感伤之后,他们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仕途之悲,那动情的朗诵我也不免动容,这种课堂效果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情不动就辞难发,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少了很多真情真意的心灵交流才会枯燥无味。
  自由话语权的授予、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教师的勇气和智慧的。因为第一,在社会文化和学校制度的规约之下,教师的社会角色已被变相强化,个体的本我被肆意制裁,进入教师角色的前提变成了放弃自我,教学的自我和生活中的自我脱节,那些不可量化、难以掌控的情感领域被边缘化,实际的生存领域被挤压到日常工具化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养成特有的演员人格:只有程式化、外在化、形式化教学活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不是生活,没有悲喜。维持现状能使一个人保持稳定的专业身份,这样工作只需要付出最少的能力和努力,而改变现状,尤其角色的改变会失去其现有的安全感,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应对紧接而来的挑战。第二,要让早已习惯于非人格的教学程序和规则构建的日常教学活动的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能接受并尊重摆脱了“知者”“能者”“导师”等强势角色,复归个人自我的教师形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扬长避短,追求教学个性
  随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日趋制度化,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教师个人独立性消解并因之导致教学思想匮乏,一旦丧失教学的思考,他的教学就只能是一种机械的训练活动,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古诗词本就堪称艺术,古诗词课堂教学同样也必是一门艺术,机械地训练是无法深入鉴赏古诗词的。教师要真正感受、体验并享受到自己作为教学主导的生命担当和幸福所在就必须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走出各种物欲之障,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造,创造自己的教学生活,让自己成为更具有自主性的人。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统一的检测评价标价标准,但是如何呈现并传授这些知识和能力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在课堂上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2]各类优质课、标杆课、公开课等,只可借鉴不可模仿,毕竟每个人的特长不同,一味地机械效仿只会让自己的教学误入歧途,最终丧失教学自信心和创造性。事实告诉我们,魏书生只有一个,李镇西也只有一个,他们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坚守教学个性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让古诗词课堂教学透出艺术性,避免程式推进、策略单一,就必须坚持教师个性,发扬特长,规避弱点,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长于朗诵,就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吟咏诗词,在清音流韵中感受音韵美体味情感美;有的教师颇有才思,就可以在指导学生诗词再创中咀嚼古人遣词造句之精妙;有的教师喜好摄影或音乐,就可以引入课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来感受诗文。风趣幽默的可以设悬激学生兴趣,平和谨严的可以置疑引学生深思,朴实内敛的可以引学生静心体味,时尚新潮的可以领学生评比古今……即使教师本身并不是古诗词的爱好者,也可以据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构建起师生和谐共进的独特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总之,并不是当下的教师真的无能力教学古诗词,而只是当下绝大多数教师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教学个性,惰性的滋生带来了对诗词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教师个性意识越强,教学主动性越明显,越能有效地主导课堂教学,越能创造地运用于教学艺术之中,越能激起学生受人敬重和赞叹的可贵个性。
  
  三、诗意语言,寻求新的表达
  古典诗词具有优雅的意境和美妙的节奏,是诗人心中的感动与梦想,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溢满字里行间,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却用简单而直白的讲解分析把诗词粗暴地条块切割,有部分教师甚至将时下的低俗的流行语引入诗词课堂以博得学生一片嬉笑,使得诗词的美感荡然无存,学生学到的不过是诗词字词生硬地理解或诗词情感粗俗地解读,诗歌教学课堂毫无诗味。要让学生在此中感受种种美感以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诗词素养的提升,诗意语言的锤炼是必需的。诗词中的语言不同于日常化语言,它是反功利性、反世俗化的,“跨过日常语言的框框之外去活动”[3]的。诗人不用其他文体而偏用诗歌表达他们的感动就是因为只有诗歌才能表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这种生命样态。诗词要完成的其实是对于不可传达的传达。诗人创作时并不遵循事理逻辑,关心的也不是信息传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遵从情感传达的需要,关心的是语言所能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或产生的情感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学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接受对象、阅读期待视野势必呼唤全新的表达。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使其在意境中放飞心灵,感受诗意的润泽,完全感动与感慨,进而丰厚语感积淀、文化积淀,使诗词鉴赏走向深入并加深对民族文化丰富意蕴的理解,教师必须打开琐屑的生活世界坚硬的物质外壳,拆散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庸俗化、惯常化联系,在语词的密林里,找寻到诗意的表达,让语言呈现鲜活的、生动的、澄明的、血肉丰满的本真生命样态,让学生在教师的诗意引领下心中满溢诗情的芬芳。比如教学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之后,我写了一首中国风小曲:“昔人已和潮声流,往事也随枫叶落,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无人懂,磨针石上立豪胸,倚剑天外终成空,酌酒花间邀月游,高吟大醉红颜殁,一身风雨半生秋,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在课堂将近尾声时刻吟咏一番,带着学生摆脱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深感李白欢乐背后的孤寂,狂放背后的悲愁,穿越时空与诗人的灵魂来一次叙谈。再如讲到羁旅诗词,恰逢阴雨连绵,我望着雨落湖面问一声:“天下雨了,是因为天上的云哭了。你知道为什么天上的云哭了吗?因为大风把它一会儿吹到东、一会儿吹到西,天黑了它找不到家了。它的眼泪掉在湖面上,让湖心都碎了。”让飘零的游子,在难测的命运中无处安放灵魂的深沉的忧伤弥散在课堂、在天地阴雨中,带着学生用诗人的视角审读自然、品味人生,胜过千言万语理性的剖析。抑或在诗词鉴赏教学中适时引入相近或相异的诗句、名家散文中的诗性语句甚或当下中国风流行歌曲中诗意的词句用以解释或评点,给教学过程增添趣味和美感,承递一份古典诗词的悠远情愫,为学生的生活平添一分古雅情趣。
  要寻找到真正沟通古今的桥梁,以切合当代人心理的话语和方式对接古人的情怀,远比“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三部曲模式繁难得多。后者只要机械传讲就可以了,而前者要求教师努力克服惰性,潜心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高素质的读者,经过自己的体验达到对诗词深切的理解,产生热切的情感,对文本(教材)解读得十分精彩,才能把古诗词教学个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急功近利的当下,教师必须怀有一颗诗心带领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收获独特的生命美感,才能让古诗词教学课堂保持一份闲雅诗意,一份悠远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