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还依然谦虚吗?

2011-12-29梅潇潇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摘 要: 恭维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言语行为,恰当的恭维和恰当的应答都是在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恭维别人或应答他人的恭维。可是,伴随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汉语中传统的语言使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其中,恭维语应答方式的变化尤其引人瞩目。因此,本文试图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呈现汉语恭维语应答策略的真正模式,证明中国人在面对恭维时并不总是拒绝,恭维语的应答模式是随教育背景、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变化的,这反映了社会背景对语言的影响,以给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恭维语 应答策略 应答方式
  1.引言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恭维语和恭维语应答的研究是共时语言学最吸引人的话题之一。1970年初以来,一直有大量不同语言学分支研究者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成果发表。但是,自从1980年后期以来,关于中国恭维语的研究就很少,而且它们大都缺乏实践基础。最典型的就是研究者列出一些特定的话语样板,然后根据自己作为一位本地人的直觉来讨论这些样板,进而得出一些类似“中国人倾向于拒绝恭维”或者是“中国人在回应他人的恭维时喜欢表现他们的谦虚”的结论。那么,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到底只是老一套的规范还是中国恭维语应答方式的真实写照呢?
  实际上,在近些年,也有些关于恭维语的以实验为根据的研究(程荣,1993;龚献,1997;李月娥,2002;叶雷,1995)。但是那些现存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他们的研究发现都很令人困惑,甚至这些发现都是彼此冲突的。例如,程荣发现使用恭维语的拒绝策略的中国受试者占96%,然而龚献的研究表明只有6.8%的中国受试者拒绝恭维。对于接受的应答策略,在叶雷的研究中是24.4%(1993),李月娥的研究中是36.8%(2001),而黄秋风的研究中是49.8%(2003)。
  这些数据的冲突其实是他们研究方法的缺陷造成的。首先,这些研究通常把他们的受试者局限在大学生或者那些有着学术背景的人们范围,而这些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人;其次,这些研究通常只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去收集数据,这样一来,他们就可能简化了事实并且只能提供主观的解释;最后,大部分关于中国的恭维语的研究都是语用语言学为主的。这些研究都是为了发现恭维语和恭维语应答的言语行为的代表性的实现模式。这样一来,好像讲同一语言的所有人在恭维语的应答策略上都会遵从一样的规则体系。而实际上,有着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对于恭维语的应答方式是不同的。最后,之前关于恭维语的研究大多是采取了一种静止的观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也影响恭维语这一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言语行为。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理论,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恭维语应答方式?(2)女性和男性对恭维语的应答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不同?(3)不同年龄的人们对恭维语的应答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不同?(4)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恭维语的应答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不同?
  2.研究方法
  根据之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假设:
  (1)总的来说,中国人接受恭维多于拒绝恭维;
  (2)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接受恭维,而男性则更倾向于拒绝和转移恭维;
  (3)越年轻的人们越倾向于接受恭维;
  (4)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接受恭维越频繁。
  测试采用让受试者填一份“受试者背景信息表”和“恭维语语用调查表(主要是10个日常出现较多的语境)”,以及挑选部分受试者进行采访的方法。首先,根据受试者所填“受试者背景信息表”的资料,我们将100名被调查者分为3个年龄组:青年组(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