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近三年变化分析
2011-12-29徐江宁
考试周刊 2011年51期
论述类文本对于培养和发展高中生提炼概括、分析判断及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认识,并确立相关的观察和理解,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江苏高考语文最近连续三年(2009—2011年)都出现了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而且三年来变化显著,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试对近三年考查中的重要变化作详细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应对思考。
一、考查目标与考点说明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内容表述三年之间大致没有变化,关于文体范围的理解表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面相关解说可总结为“两种能力(理解、分析综合),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①,考查目标与考点内容还是明确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题的具体变化
1.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为三题15分,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而题目却少一道,单小题平均达6分(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此题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
2.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5000余字,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