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1-12-29浦孝云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应当明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正常,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不主观、不固执;意志坚强,能独立果断地处理问题,勇于追求,自强不息;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正确对待挫折,情绪乐观稳定,兴趣广泛,积极上进;人际关系和谐,文明谦和,尊重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社会适应良好,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调整自己,使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健康的情绪,善于克制,悲喜适度,情绪的表达方式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要求;人格发展健全,为人诚实正直,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性;能保持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协调一致。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引起心理冲突和挫折,形成消极情绪。同时,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消极认识,苦恼、彷徨以致消沉。对于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影视评论、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要经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中学生一旦心理偏颇,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就难以改正。所以,教师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理解学生,特别是才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正确诱导,教育他们走到正路上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高兴、愉快、欢欣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则会使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长期积累还会形成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和机体的某些病变。“怒伤肝,忧伤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创设教育和教学适宜的紧张度,在紧张的学习中辅之以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而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学生,使学生因“情绪饥饿”而形成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应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自觉调节自己情绪的紧张程度,克服消极情绪,培养健康情绪。教学要适度,作业要适中,要让学生适当放松,这样他们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有兴趣学习,否则将会劳而无功。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该放的假期就放假,适当放松,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习,才愿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并在引导他们正确交往时注重遵循以下原则: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各种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应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此外,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会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社会知识,即做人的道理,所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不能让学生成才,也一定要让学生成人,这是老师一定要做到的,也是最起码的标准。
4.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在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会表现出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特征,即心理学所称的性格。它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和控制作用的因素,而这一素质因遗传、家庭和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千差万别。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应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去培养、发展学生性格中好的一面,矫正不好的一面;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平等的社会成员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和自身良好的榜样作用启发引导他们,坚持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扎扎实实的训练计划,应用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原理,训练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一些违反心理规律和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诸如强制、恐吓、体罚等,那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紊乱和障碍。每个人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不断反省,不断完善,有追求良好性格目标的努力。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总之,教师应加强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把每一个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是万千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