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助学金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11-12-29余春燕田波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摘 要: 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学生构成的特殊性,在助学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两大问题:资助需求高于其他高校更易产生矛盾;学生更为敏感脆弱更需讲究方式方法。助学金制度实施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耐心、细心、恒心。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助学金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
  
  一、地方师范院校助学金制度实施情况
  (一)实施背景
  2007年,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系列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以国家助学金为核心,特别是助学金、临时助学金为补充的高校助学金制度的确立。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其主要资助条件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区别于主要用于支付学费的助学贷款,也区别于考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侧重于学习成绩的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但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助学金制度实施中,地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资助需求高于其他高校,目前的助学金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更容易产生矛盾;第二,学生更为敏感脆弱,工作需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是由其特殊的学生构成决定的。
  客观地讲,中国各级高校学生构成实质分化已出现。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其定位的特殊性,录取分数、学杂费、生活成本均相对较低,“三低”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流向地之一,并最终形成其“三多”的学生构成:农村学生多;农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城镇学生中家庭经济条件属中等及以下的多。同时,从2010-2011学年度开始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的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一方面是特殊的学生结构决定的学生旺盛的资助需要,另一方面是助学金供应的比例有限,还伴随着资助标准的提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的助学金制度实施较之其他高校更容易引发矛盾。
  此外,我在辅导员工作中还发现,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具备以下特点:(1)自尊心强,部分甚至超出合理范围,多缘于自卑带来的过度自我保护;(2)自我封闭,如不愿意接受帮助、不愿意分享家庭情况、不参加集体活动、单独选择旧宿舍居住、孤立于班级主流之外;(3)心理更为敏感脆弱,在与人交流时存有戒备心理,喜欢从消极方面看人看事,个别学生甚至对一些正常的语言或行为都表现出神经过敏或反应过度。这些特点都容易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响因素,因此工作必须更加讲究方式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三心”:耐心、细心、恒心。
  (一)前期工作
  1.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同时进行自立自强教育。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表明,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些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根据。因此,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助学金制度教育十分必要。此时需向学生传达的信息包括三部分:(1)助学金制度及评选方式介绍,尤其注重介绍国家设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希望同学们在评比中做到诚信、公正,将助学金发到真正需要的同学手中;(2)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困难是暂时的,是每个家庭都不能避免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需要帮助应该向老师提出,可以让同学知道,该拿就拿,不应有心理负担。(3)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观念,困难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不能养成等靠要和不思进取的习惯,应当自力更生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为父母减轻负担,同时要努力学习改变现状。
  2.新老生经验交流会阶段,利用高年级同学营造诚信风气与和谐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受助观念。
  大一新生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在高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使其将“老师”这一群体贴上标签,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但对“师兄师姐”特别是其中的优秀者,却往往有一种好奇、尊敬乃至崇拜的心理,利用高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会更加良好。挑选几名成绩优秀且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高年级受助学生参与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并在会前与其进行适当的沟通。通过此阶段的工作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展现本院在助学金制度实施中的诚信风气与优良传统,为以后的评选工作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以环境的力量来影响学生;(2)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引导大一学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树立积极的受助观念。
  (二)评选工作
  1.评选程序的制定:让学生参与其中。
  助学金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但具体的评选程序可以灵活把握,不同的高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组成评议小组、班级公开投票、班级无记名投票等。“80后”尤其“90后”的大学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表达意见,希望被尊重,不喜欢被强迫接受某种理论。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下放,提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退而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我在工作中发现,在评选程序的制定阶段就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自己制定评选程序,最终他们会对自己参与制定的评选程序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收效良好。
  2.评选程序的实施:注重程序公正,注重人性化操作。
  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实施,可能会有个别确有需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于种种原因落选。此时公正的程序产生了实体的不公正,应该如何处理?有些院校的做法是注重实体公正,即留出机动名额,将落选同学加入受助名单。[1]但我认为应当严格坚持原有的评选结果,即注重程序公正,原因有二:(1)助学金有严格的公示程序,如果学生发现评选结果被改动,就会影响其以后的参与积极性,甚至影响其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容易引发矛盾;(2)每年都有一些不需投票评选的临时或特别助学金,如李嘉诚助学金、广州助学金等,可以作为落选后的补足保障,这样既确保了评选工作的权威性,又保证了每个有需要的同学都能获得资助。
  评选程序实施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助学金评选的最主要条件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但很大部分学生不愿分享其家庭情况,如父母死亡、家庭变故等,即使在助学金申请书中写明,也只有辅导员能够看到。解决这个问题有三种方式:(1)规定提出申请的同学全部上台阐述家庭经济困难状况;(2)采取自愿原则,可选择上台阐述,也可选择不阐述;(3)统一不进行阐述,由班级同学根据日常生活状况的观察直接进行投票。我认为前两种方式都不可取。第一种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需求。第二种容易导致不公平的评选结果,经验证明阐述了家庭状况的学生比未阐述的学生更能博得同情。第三种方式是相对最为合理的:(1)学生的个人阐述可能存在不真实因素,可能隐藏某些困难,也可能放大甚至捏造某些困难。而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等是最不容易伪装的,也是班级同学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因此作为判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依据是最为可信的;(2)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了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体现了助学金评选工作的人性化。
  (三)后期工作
  助学金评选完成并不意味着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成。在评选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后期持续、细致的工作才能彻底解决。
  首先,对于落选学生,需要进行安抚和引导。实践中较为奏效的方法有:(1)个别谈话。安抚其由于落选产生的沮丧、委屈甚至愤怒情绪,然后逐步引导其走出负性情绪的影响,建立积极、自强的学习和生活态度。(2)发动班干部尤其是室长,随时关注其思想动态。班干部与这些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比辅导员获取信息更为便利、快捷;同学的关怀也是帮助其迅速摆脱负面情绪的重要力量。
  此外,对于已经获评受助的学生,实践中这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往往被忽略,其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十分必要。调查表明,学生受助后,往往出现自卑、焦虑、孤独无助、抑郁、责任感压力过重等负性情感。[2]部分缘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有的性格特点,部分则缘于受助带来的人际关系困扰、自卑心理加剧等。就许多受助学生自身的体验来讲,一次助学金评选,相当于一次揭开伤疤或者加深创伤的经历。因此在助学金评定完成后,还需对其进行心理包扎。实践中比较奏效的方法有:(1)个别谈话,引导其正确认识受助问题,逐步将压力转化为积极学习和生活的动力;(2)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其积极参与,并注意在活动中发现和肯定其优势,增强其自信心;(3)为其提供更多的学生团体任职机会和社会实践参与机会,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李慧,袁振堂.国家助学金评选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10,(25):579.
  [2]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政治学院,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