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分析
2011-12-29卫碧芹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摘 要: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Leech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礼貌原则的异同,指出正确对待这些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中西文化 礼貌原则 差异分析
一、引言
礼貌用语是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文化体系对礼貌言语的诠释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在语言的礼貌表达上存在的差异是多角度的,可能体现在礼貌的内涵、礼貌原则的侧重和选择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体系中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揭示不同文化体系对礼貌概念的不同理解,指出正确理解这些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礼貌原则的比较
1.英语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Grice(1967)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要相互合作,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实际交际中人们违反这些准则使用含蓄间接的表达,合作原则却又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于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礼貌原则。Leech从“损惠”的角度提出六条礼貌准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少让他人受损,多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少使自身得益,多让自己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少贬低别人,多赞誉他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以上各项的次准则中,第一条次准则比第二条次准则更重要。其中得体准则与慷慨准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关于如何对待他人,适用于请求;后者则是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一致准则提出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不同的观点,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情准则关键是要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喜别人之喜,忧他人之忧。礼貌原则可以说是合作原则的一部分(Leech,1980),它解释了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含蓄表达自己,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后来Lakoff,Brown & Levinson(1987)分别从“面子(Facing-saving Theory)”角度作了支持性的补充。他们认为,在许多言语社团中,交际双方为保持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就要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尽量使用礼貌语言,给双方都留面子。
2.汉语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虽然礼貌原则的提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上,但是也可以指导汉语的表现形式(何自然,2004)。只能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各有侧重的。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1992)兼顾不同文化中礼貌的共同特点和汉文化中的个体特征,对礼貌行为所遵循的准则及礼貌的文化特征也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制约汉语言语行为的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其中前两条在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文雅准则即出言高雅,文质彬彬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求同准则与“脸,面”有关,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要力求和谐一致。最后一条准则是指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益处;言辞上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英汉语言体系中礼貌原则的对比
3.1礼貌同“脸”、“面子”有关,但如何维护交际双方的“脸”和“面子”以及理解和处理方式上却存在差异。汉语文化理解的“脸”和“面子”,要求在言语交往中讲究“赏脸”,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例如,当要实现某些言语行为(如:提出要求、批评或指责、表示安慰等)时,为顾及双方的“脸”和“面子”,汉语文化要用礼貌作为语用手段,力求和谐。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顾曰国,1992)。而Brown和将Levinson“面子”(Face)定义为每个人都想获得的一种公共的自身形象(public self-image)。在很多情况下,出于礼貌、面子等非语言因素的考虑,说话人会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或交际策略,避免交际各方甚至第三者的面子受到威胁。它体现了个人的欲望或需求,以自我为取向的形象。而汉语中的“面子”则是依赖于他人的群体取向。
从内容上,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与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即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会话者的一种欲望,希望他的行为不受阻碍,它关注的是个人的独立性。汉语中的面子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得到公众认可的声誉或威信,是对社会地位及声誉的认可,二者并不等同。Brown和Levinson的积极面子是指渴求得到他人承认、肯定的欲望。这一概念似乎与汉语中“脸”的定义相近,但汉语中“脸”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并不包含于“积极面子”中。在汉语中,“丢脸”倾向于一种由于不道德的行为而遭到谴责,个人要获得“脸”必须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认可。为此,汉语中的“脸”与积极面子也不相似。另外,Brown和Levinson认为,在每一个会话过程中,两种面子都会受到威胁,甚至说对不起也不例外,会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但在汉语中“对不起、原谅”等本身就是礼貌语,并不会伤及“脸”或“面子”。因此,Brown和Levinson将大多数言语行为列入威胁面子的行为在汉语中并不适用。
3.2“贬己尊人”被认为是汉语礼貌的最大特点,顾曰国将此置于五种礼貌准则的首位。贬低自己,尊敬他人也成为现代“礼貌”概念中的核心。此准则中的两个成分“贬己”与“尊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贬己尊人”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称谓、自我介绍、打招呼、邀请、对称赞的回应等。在汉语中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果将他称如:贵姓、尊姓、高见、大作等用于自己,听起来很傲慢无礼;将鄙人、卑职、拙见等自称语言用于他人,又不礼貌。其次,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粗茶淡饭,没什么可口东西”、“略表心意,不成敬意,请包涵”、“过奖了”、“不敢当”、“哪里哪里”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与Leech提出的“谦虚准则”则不同。西方人在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在宴请客人时,也是极力推崇自己最满意的或有女主人亲自烹制的菜肴,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是说“Thank you.”欣然接受,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而汉语中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符合礼貌准则。但在此种情形下,对于西方人来说,直接否定或拒绝他们的称赞是对他们积极面子的威胁。
三、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通过研究英汉语言体系中礼貌原则的异同,探讨其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之间的交流起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尊重这些差异,培养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保证言语交际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避免语用失误,从而促进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