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目标浅析
2011-12-29曾祥婷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摘 要: 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交往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在全球化。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本文将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及文化教学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程目标 文化意识 文化教学
1.引言
对于教育目标的设计,布鲁姆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包含了知识的再现与认知、智力技能的发展等目标;情感领域包含了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鉴赏,以及适应等目标;动作技能领域是指“动作技术、操作对象、神经肌肉的协调所必需的某种行为的诸目标”的领域。虽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目的的表述比较抽象,但是对现代课程目标设计仍有指导意义。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外语教育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外语语言技能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交往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同时进行着全球化。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研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2.英语全球化背景下高中英语课程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4年正式颁布,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是对以往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为了应对英语全球化的形式,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各种国际场合、国际科技交流和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对母语并非英语的国家来说,英语的教学应该被重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习得这门外语也是我国教育家们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共分四个级别,从六级到九级共有四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该课程目标的设计符合我国教育的总方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该课程目标的侧重点不再是只重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新增加了文化意识的课1f/iMFrmjdOKL+UxNu9wd43R0VhUINTJ1hmZqbEEkaQ=程目标,这对高中英语教与学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意识目标
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陈岩教授(2000:1)在《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对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提了五点建议: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意识;二是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三是培养学习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对待异文化;四是培养学习者在多文化、大文化的视野中为本国文化、对象文化定位;五是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及处理技巧。这五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如何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这些建议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并在新课表中有所体现。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课程目标的分级目标总体描述中规定高中阶段完成六到八级。六级应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应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八级应该达到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4.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目标下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之所以将文化意识目标列入其中,原因在于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二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谢之君,1999:35)。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要成功地实现英语的教学目的,必须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保证,这就要求不能单纯地进行操练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提高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
我国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实际需求。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既要能获取以英语为载体的各种信息,还要能以英语为载体传递信息,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在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时还要注意文化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Cortazzi和Jin(1999)认为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材应该包括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国家的目的语文化以及更为宽泛的、包罗世界范围内各种英语及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文化。如果忽视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就会造成学习者英语语言输出的障碍。另外要注意文化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形成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结果不应是简单的1+1=2,而应是1+1>2,即追求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也就是“生产性双语学习”。
5.结语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中学英语课堂。新课标明确了文化和文化意识的定义,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之一,并确定了各级的文化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对文化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体现了文化教学的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文化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创新、继续完善,必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应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Martin Cortazzi & Jin Lixian.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A].E.Hinkel(edt.)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1.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试论“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1999,(1):35.
[6]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陈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