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学校环境德育的创新途径
2011-12-29李雯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摘 要: “诗教”就是指借助诗歌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它是开展学校环境德育的一种新途径。文章阐述了诗教的德育功能,明确了学校环境德育的含义,提出了可以通过诗化校园环境、诗化课堂环境、诗化教师队伍、诗化学生心灵和诗化课外活动等有效途径开展校园诗教,加强学校环境德育。
关键词: 诗教 学校环境德育 道德教化
“诗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诗歌教学”,二是指“诗歌教化”,其中关于诗歌道德教化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点。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既重视诗歌的教学,又重视诗歌的道德教化,以诗歌教化人心,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在,许多学校纷纷开展校园诗教,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环境,以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诗教及其德育功能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有灵气和美感的一种形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的诗歌已经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知识的增长与融汇、智慧的砥砺与顿悟、道德的指引和陶冶。这便是诗教。
诗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承数千年的宝贵传统。诗教一词最早专指孔子的诗教。《周礼》有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①其内涵主要指诗歌的道德教化,后则发展为儒家的诗歌政教观。《毛诗序》总结了前代人的诗教,发展了诗的政治教化和伦理道德作用,认为王道、礼义、政教、国政、家规等都可以通过诗来指导实现,所以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②在今天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诗教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道德、知识、智慧、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诗教来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所要做的就是让诗歌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中读出爱国忠诚;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读出坚贞执著;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读出悲悯;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中读出恬淡;从“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将进酒》)中读出自信,从而对学生产生深远的道德影响。诗教以人的伦理道德和立身处世原则为关键,可以使人们具有高尚的品格,所以在学校开展诗教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学校环境德育
环境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性质和发展状况,它是客观存在的,有着无形的巨大力量。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环境的德育影响。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环境如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从而肯定了环境的巨大作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很容易被外界物质所引诱,丧天性为恶性。他举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孟子·告子上》)的例子,说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性的影响。荀子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为喻说明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为形成高尚品德而应“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荀子·劝学》)。今天,环境德育也引起了无数教育者的思考,尤其是詹万生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设有专门的子课题对学校环境德育进行研究。李晓菊在《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一书提出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并系统阐述了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原则等各种相关问题。环境德育对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德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环境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的客观世界、外部条件。它由多种因素构成,一般可分为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精神环境两大类别。学校物质环境是由校园内的物质因素构成的环境。它以校园的基本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学校精神环境是由校园内的精神因素构成的环境,主要指校园制度、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我们要自觉建设好学校环境,发挥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实现学校环境德育的目标。诗歌有着很强大的德育功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诗教来加强学校环境德育,即通过诗化包括校园环境、课堂环境、教师队伍、学生心灵和课外活动在内的学校环境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诗教”是学校环境德育的一条创新途径。
三、开展校园诗教是加强学校环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诗化校园环境,营造诗意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橱窗、标语、教室外墙、教室布置、黑板报等各方面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走到哪里都能感觉诗词的存在,时时处在浓浓的诗意校园中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环境,扩大诗化教学的成果,让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诗的芳香,努力把校园建成一首可诵的“诗”。要做到诗名处处、诗歌处处。诗名处处是指校园的每条路、每栋楼都有一个诗名,如从宿舍通往教室的路取名为“朝夕路”,学生会联想起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自然而然会产生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的动力;诗歌处处是指要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设置诗歌,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餐厅、宿舍、操场,只要是学生活动的地方就要有诗歌。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的影响,经常刊登、播出诗歌的相关栏目,多方位营造诗意校园。日日行走在这样的诗意校园,学生们感受着诗的优美情趣,自然受到濡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环境德育自然得以施行。
(二)诗化课堂环境,打造诗意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洋溢着诗香的课堂是最佳的育人课堂。语文课本里大量的诗歌都为我们提供了开展诗教的绝佳材料,不论是揭露奴隶主残酷剥削的《硕鼠》,忧国忧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片赤诚之心的《出师表》,或者是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沁园春·雪》,还是现代诗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及对美好未来有坚定信仰的《相信未来》。每一首诗歌都是一首高尚情操的颂歌,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对师生精神的洗礼。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把诗歌诵读放到第一位,在反复吟诵中打造诗意的课堂,在反复吟诵中颂扬诗人道德品质的高尚。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调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③诵读既能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又能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深邃的意境,让精彩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让沸腾的激情流淌在胸间,让高尚的情操永存在心间。诗意课堂需要大声诵读、反复涵泳。师生应随着抑扬的声调,共同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意志、高尚的审美趣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所以,从经典诗歌诵读入手,可以诗化课堂环境,打造诗意课堂。诗意课堂,以情引路、以德服人,在润物无声中有效实现诗歌的德育功能。
(三)诗化教师队伍,培养诗意源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因而,诗教需要有一支诗化的教师队伍。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诗意气质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师的人格气质和文化底蕴都可以显示出教师的诗歌修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受到感染与陶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审美情趣,并最终成为诗教的源泉。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诗歌修养,亲近诗歌、诵读诗歌、品鉴诗歌、写作诗歌。
(四)诗化学生心灵,构建诗意人生。
优秀的古诗文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强烈的道德意识。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趣高洁、忧愤深广;“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决绝官场、人格尊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时伤乱、心忧苍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诚执著、心无旁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心报国、勇往直前。经过教师的教学与反复的吟诵,这些诗歌将会诗化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诗教是以人为本,养心种德,使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强中固本之举。诗教对于国人,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其功效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即启智、立德、育美、燃情、创新。在其成年后,这些诗歌仍会发挥作用,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方式影响一生。诗教既是传统学堂的根基,更是当前全面培育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浸润在诗教的氛围中,能够丰富人文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感,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视野、世界情怀的有人文素养的青年学子,为未来发展打造精神底色,为终身幸福、诗意的生活奠定基础。
(五)诗化课外活动,展示诗意生活。
诗教不仅要体现在教材和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还要体现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包括课外阅读和各种实践活动。首先,要选好诗歌读本。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读本的内容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课内诗歌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推荐有关读物,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应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兴趣差异和文学修养情况,适当推荐一些经典的诗论、诗评,如叶嘉莹、朱光潜等名家对诗歌的鉴赏。其次,开展诗歌诵读比赛。诗歌是一定要读才能品味其内涵的,开展诵读比赛可以使学诗与诵诗形成良性互动。最后,指导诗歌写作。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诗歌写作指导基本空白。教师们自己不写诗,也无从指导学生写诗。其实学生有着最蓬勃的诗情,有着最本能的诗歌创作欲望。教师可以由指导仿写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讲座、竞赛等形式积极引导,以诗社、诗刊等形式提供舞台。
开展诗教是实现学校环境德育的一种创新途径。从以上五个方面开展诗教,将诗教与学校环境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诗歌为媒介开展德育教育,更有助于唤醒学生内在的人格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注释:
①孔子.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478.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0-272.
③朱光潜.诗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257-25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
[4]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5]曹顺庆,王南.雄浑与沉郁[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119.
[6]吴明京.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N].光明日报,2001-8-9.
[7]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
[8]陈钟梁,钱梦龙.呼唤“诗教”回归[J].语文学习,2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苏北地区高等师范学校环境德育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徐龙,课题批准号:HXDY-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