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
2011-12-29甄真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摘 要: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媒体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涉华报道必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对两篇《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媒体报道中反映的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关键词: 中国形象 《纽约时报》 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也日益增多。新闻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形式,在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也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已成为“上层建筑领域中控制、操纵社会意识的得天独厚的一种意识形态,人们没有理由、也无法回绝它的意识形态性质”(刘建明,1991)。
语言和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前者较易识别,因为它们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句子的命题意义中。但隐性的意识形态意义却不容易被察觉,它们往往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其中大部分已经被自然化,变成了貌似常识性的东西,对语言使用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新闻报道受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特别关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语篇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又叫批评语言学,它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来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时也吸取了诸如言语行为理论等其他语言理论。CDA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并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制造了权力、控制和不平等现象,并使之合理化。
本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关于汶川地震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性话语理论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1979)等人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在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下语篇被看作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对它的分析强调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Fairclough(1989)提出了批评性话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改变与社会的变革。
Fairclough(1992)还提出了语篇研究三维度框架: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和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语言,这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则是该社会的表征。他还指出,语言与社会实践是相互联系的,语言实践是由社会决定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条件的制约。与话语的三维概念相对应,语篇分析也分为三个层次,即语篇层次、话语实践层次和社会文化实践层次。
批评性话语分析最主要的语言学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Halliday)提出语言有三个主要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代表或反映或解释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是交际参与者分配角色和对语篇作出判断的功能,语篇功能是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的各个句子连接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功能(Halliday,1994)。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分析工具
Fairclough(1992)提出了如下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用来表示话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表明,语篇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1992)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或者三个步骤:(1)描写(describe)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2)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3)解释(explai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通常可以通过如下四个方面或过程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
1.分类(classification)
辛斌(1996)指出,分类是通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手段。语篇的分类体系往往最能反映发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认真考察语篇中对核心过程和人物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发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但是,语言并不总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不一定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且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
2.及物性(transitivity)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与传统意义上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是指句法上的区别,即句子带不带宾语;及物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与及物性小句(clause)如何表现概念功能有关,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Halliday将及物性放在了概念元功能的范畴之下,认为它是一个语义范畴,其作用是把人类的经验分析为六个过程(在词汇层面上表现为动词):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Halliday,1985)。
3.情态(modality)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1)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2)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和权利关系等。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Halliday,1985)。
辛斌(2005)提出,情态的考察着重于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戴炜华(2002)也提出,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通常引用当事人或者权威人士的话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影响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4.转换(transformation)
英语语篇中的转换主要是指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动词的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和模糊时间概念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能有效削弱语篇的动作感,同时隐瞒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的动机多种多样,除了隐瞒动作发出者,同时也有强调动作受事者所遭受的迫害,以突出动作发出者行为的恶劣和残暴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研究控制、支配、制度、现实、秩序、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其他的分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