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的中西文化对比与融合思想分析
2011-12-29包乐君
考试周刊 2011年56期
摘 要: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用她的作品缩短了地球的距离,为促进中西方了解、和睦共处作出了杰出贡献。赛珍珠所从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 赛珍珠 中西文化 文化融合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其英文原名为玻尔·康福·赛登斯特里克(Pearl Comfort Sydenstricker)。Sydenstricker为姓,Pearl是英国姑娘的常用名,意思为“珍珠”。音译其姓,意译其名,串起来就是赛(登斯特里克)珍珠,简略后即成为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赛珍珠。
一、中西方双重文化滋养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赫尔斯保罗的一个传教士家庭。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是一个有德国血统的美国人,神学博士。母亲凯丽是荷兰裔美国人。1892年赛珍珠尚在襁褓时期便随父母来到中国。赛珍珠来到中国后随父母定居在镇江。赛珍珠父母为了方便传教,决定不住在传教士大院里,而住在中国平民中间,这对赛珍珠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这意味着她能直接同中国小朋友和百姓接触、交往。整个童年她一直处在两个世界中,“父母小而干净的美国长老会世界和不那么整洁却充满欢爱的中国大世界”(尚营林,1992:50)。
赛珍珠从小生活在白人和中国人两个世界中,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幼年时,赛珍珠无数次地听中国老阿妈讲佛教道教故事的神奇情节,也倾听思恋美国故乡的母亲讲述西弗吉尼亚的生活。稍长,赛珍珠跟随饱读儒家经典的中国家庭教师孔先生读写中文,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并接受儒家学说的原则和信条,学习中国的历史。她也接受母亲精心指导的西方基础教育和英文训练。成年后的赛珍珠博览群书,内容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作家作品。她还钻研《红楼梦》,曾计划与人合作翻译这部不朽之作。她将《水浒传》译成英文,使该作得以在西方流传。在西方作家中,她一直承认自己受了左拉的影响。二十岁前,狄更斯是她最喜欢的作家;二十岁后,德莱赛一跃而成为首选。总之,赛珍珠受到两种文化的滋养,这使得她的艺术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她在写作时常常处在一种非常有利的位置上。赛珍珠一生著有一百多部作品,涉猎了文学创作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她的中国题材的小说。1938年,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写中国题材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作家。
二、《大地》——向西方阐释中国
在《大地》中,赛珍珠以满怀激情的笔触,描写了以王龙和阿兰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农民的情感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向西方世界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原貌,架起了一座让世人了解中国的桥梁,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地》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其生活方式的没落趋势。在《大地》中,赛珍珠以王龙一家与土地的关系为线索,抓住当时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几个问题,描写了王龙一家人数十年的生活史,编织出一幅中国农村生活的浩瀚长卷。
《大地》出版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是与男人留长辫、妇女裹小脚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心中,中国人成了不开化、不文明、落后、野蛮的代名词。《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一大群个性鲜活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形象,不仅引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主人公王龙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勤劳、朴实、节俭、孝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具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优秀品质。艰难的生活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因此即使在大灾之年须外出逃难时,王龙也绝不卖地,表现出他对土地的挚爱。此外,王龙有着善良、忠厚的天性。他热爱自己的家庭,特别是对弱智的小女儿,他倾注了无尽的父爱。当然,王龙身上也具有那个时代普通中国农民的一些性格弱点。王龙发迹后的变化反映了金钱与财富对他灵魂巨大的腐蚀作用。他渐渐地开始堕落,开始雇工剥削,放高利贷,鄙视糟糠之妻,过起了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生活,表明他灵魂的彻底堕落和道德的沦丧。最终,还是大地唤醒了一度沉溺于色欲中的王龙。可见,赛珍珠笔下的王龙并非一个完人,他身上既有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热爱土地等传统美德,又有保守自私、喜欢奢侈享乐等一些糟粕。王龙性格方面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正是当时社会生活曲折的反映。
《大地》中另一个令人掩卷难忘的人物是王龙的妻子阿兰,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中国普通农村妇女形象的代表。阿兰出身贫苦,自幼被卖到黄家为奴,受尽了打骂和凌辱,因此养成了少言寡语的内向性格,但在她平静、木讷的表面下掩藏着一颗坚强的心。阿兰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除操持家务、侍奉老人、抚育儿女外,她还和王龙一起下田劳作,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王龙的发迹离不开她齐心协力的辅助。在很多紧急情况下,阿兰比王龙显得更为坚韧机智,更善于随机应变和决断。赛珍珠以纯朴的方式展现了阿兰的母性、妻性,礼赞了中国女性的价值和魅力。
三、揭示了中西方共同的情感依附——土地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的作品《大地》出版后,立即以其对中国的社会面貌、家庭生活、民俗风情,以及中国人的举止行为、道德规范、民族心理、传统文化和苦难遭遇栩栩如生地描绘轰动了西方世界,震撼了西方读者的心灵。在《大地》中,赛珍珠围绕着王龙与土地的关系,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人与土地的离合主宰家族的兴衰和悲欢离合,主宰人的命运。
赛珍珠对土地、对农民的偏爱贯穿作品的始终。而这种偏爱,如果参照当时美国的国内背景,便不难理解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正值大萧条时期,国内经济委顿。农产品的直线下降迫使农民纷纷离开所依附的土地,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战期间在德克萨斯等西部平原上的一百多个县开辟的处女地表现尤为突出,加上1930年一次大旱的袭击,这里5000万英亩的土地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土地。1934年一场大沙尘暴降临,这场黑色的暴风雪把约25万农民赶出家门,背井离乡。这种痛苦在同一时期的作家斯坦贝克的作品《愤怒的葡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赛珍珠的作品,中西方民众认识到,土地是中西方人都无法逾越的问题,是中西方共同的情感依附。
四、执著的社会活动家,促进中西交流
赛珍珠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她的写作上,还体现在她所从事的具体的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上。她是一位执著的社会活动家,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针对中西方长期隔膜、误解较深的国情,赛珍珠发起成立“东西方协会”,并自任该会的主席。她始终认为,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和交流,才能克服两国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障碍,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她利用这个协会主办的《亚洲》杂志,宣传中国抗战和介绍抗战中的中国。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就是首先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东西方协会”沟通了中美两国关系,增进了彼此了解,促进了两国感情交流。
1946年春,老舍到美国做访问学者,赛珍珠积极创造机会,让老舍在各种场合和美国文艺界接触、交流,还陪同拜访了旅美的德国大戏剧家布莱希特。为使老舍的作品能够在美国出版,她写信给出版商大卫·劳埃德,向他介绍了老舍及其作品。在赛珍珠的大力帮助下,老舍的《离婚》、《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长篇小说的英译本才得以在美国顺利出版。此外,我国作家鲁迅、矛盾、郭沫若、萧红等人的翻译作品都经赛珍珠之手与西方读者见面。
五、结语
赛珍珠的一生和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地道的美国身份和她在中国的经历,使她有机缘成为连接相隔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的使者,成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誉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刘宏伟.1992:9)。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多伊尔著.赛珍珠[M].诺贝尔奖证书上评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24,25,171.(多次引用)
[2]刘宏伟.中国恋情——赛珍珠的故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9.
[3]赛珍珠著.尚营林译.我的中国世界[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50,285.
[4]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35.
[5]赛珍珠著.裕康译.受奖演说[A].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0.
[6]王德胜译.诺贝尔奖全集[M].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19.
[7]Peter Conn.Pearl S.Buck:A Cultural Biograph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