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管理机
2011-12-29孔喜笑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管理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精髓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一切资源已有的和潜在的价值。例如,政府职能的实施离不开行政手段的调控,企业运作有赖于严谨而科学的操作程序。然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其特殊性,管理者是人,实施教育的主体是人,受教育的主体也是人。所以,学校的管理应当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师生潜在的效能,推进学校高效、和谐发展。本文以“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为突破口,就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进行论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对象。学校管理必须面对的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一切手段和方法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展开。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在管理中遵循人性,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调用和科学的搭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校人本管理成功的关键。因此,以人为本管理的模式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以柔为核心,用柔的方法,通过激励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以感情联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未见其人,先有其心;未至其地,先有其民”的效果。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始终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作为管理目标,使学校成为教师全面发展的场所,帮助教师全面成长的乐园。只有真正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学校才能真正担负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终极目的。
1.建立激励机制,寻求教师积极性的最大限度发挥。
激励是人本管理最基本的原则。激励不仅仅表现为物质形态,更重要的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两者有机结合则形成合力,产生奇妙效应。激励机制在对教师的管理中不外乎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其一,情感激励,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情感。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按时计工的职工仅需发挥20%至30%的能力,即可保证不被解雇,如果得到充分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80%至90%,其中50%至60%是激励作用所致。对教师的工作同样也可以采用激励措施。举一个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情感投资的重要性。例如,历届八一中学的领导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得知某位教职工的父母来校探望子女,学校都到车站、机场迎接、宴请教师的父母。普通的人物能得到如此高的礼遇,自然感激不尽,事后必将嘱咐子女好好在学校工作,与学校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这样,教师就不待扬鞭自奋蹄。
其二,尊重人格,促进教师价值自我实现。教师是个有着敏锐洞察力、感悟力和较强分析判断能力的知识群体。在管理过程中,应遵循教育人本论的宗旨,在关注教师志趣、熨帖教师情感、尊重教师人格等方面唤起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造欲望。对教师群体而言,领导要想教师所想,为教师所为,对教师个人而言,领导的关注、关心、理解、支持,都是对教师的尊重,都能激起教师的心中无限的激情。只有当教师真正得到尊重,才能倾力建设好学校这个家。
其三,信任教师,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信任和理解既是感情激励的目的,又是感情激励的重要手段。感情激励中的信任,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与教师真诚相处,另一种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认可。领导对教师的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更体现在放手使用上。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放手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领导必须树立信赖教师的观念,对教师予以充分信任,以自己的诚心和人格魅力影响教师。要大胆选拔、启用年轻教师,依靠中年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潜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整体效能。
2.重视学习培训,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在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着“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教师的使用重于培养、教研培训走过场等,没有真正关注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希望感得不到满足,因此,对培训不感兴趣。如何让教师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切感悟到培训对其职业生涯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这就要求对教师的培训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出发,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和建构自身的专业特色。因此,学校必须从教师工作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培训内容,如师德教风培训、教育理论培训、教学实践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历培训,等等。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报告会、演讲比赛、学科带头人“师徒结对”、名师引领、教学课题研究、省内外的交流学习等活动,让教师从教学的“小圈子”步入教育的“大视野”,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实现和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管理者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引领者,要努力构建同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特色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