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烟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2011-12-29毛艳婷柯洪霞徐海云于振魏书英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烟台地区的三所高校内进行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略高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人口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消极方面,关注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积极方面,如幸福心理、健康生活和事业成功等较少。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格兰特、马斯洛和马丁、西里格曼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的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Diener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ing,swb)的定义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Andrews和Withey(1976)发现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生活满意判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许多研究表明,幸福感由情感和认知两个成分构成(Andrews&Mckennell,1980)。情感成分为个体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认知成分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即生活满意度,指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一个整体性的判断。本研究在前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烟台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烟台市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三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93.7%。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被试样本结构与样本容量
  (二)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即幸福感指数量表(Campell,1976)、情感量表(Bradburn,1969)、生活满意度量表(Diener,1985)。
  2.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测验方式完成原始数据的收集(匿名条件下测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结果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概况
  表2 被试总体主观幸福感概况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略微高于中间值,积极情感略高于中间值,而消极情感低于中间值,另外生活满意度的值也低于中间值。
  (二)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1.性别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被试的主观福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检验
  注:***:P<0.001
  由表3可以看出,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男生,而男生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女生,而且在积极情感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1),即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2.专业
  对不同专业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专业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检验
  由表4可以发现,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但这种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3.年级
  以年级为变量,对大一到大四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并对每两两年级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不同年级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P<0.05
  由表5和表6发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四个年级在主观幸福感和其三个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进行两两比较时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的得分(P<0.05)。
  4.独生子女
  在是否是独生子女这一项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7。
  表7 主观幸福感在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注:*:P<0.05
  由表7可以看到,独生子女在总体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并且在积极情感这一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四、讨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概况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积极情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消极情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注与支持使得他们倾向于感到幸福并体验到一定的积极情感,但同时他们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加之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又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就使得大学生体验到中等程度的幸福感。
  (二)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特征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男生相较于女生倾向于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Brody和Hall(1993)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情感;Manstead(1992)认为性别的差异只存在于消极情感方面;郑雪、严标斌、邱林(2001)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对幸福感的体验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本次研究中,男性的积极情感比女生更多,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比女性更加具有外倾性,更乐于探索外部世界,从中体验到乐趣。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男性的社会期望明显有别于女性。男性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地位。
  2.专业差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学科差异。可能是由于现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安排更加人性化,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学校开设了越来越多的选修课,可以使各专业的学生涉及了解其他专业的课程,这些因素可能使得文理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是那么显著。
  3.年级差异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两两比较发现,大一学生比大三学生体验到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大三相对于大一来说学生压力感大,大一新生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身心都得到全面放松,更加满足于生活现状,但是大三即将面临毕业的压力,就业与考研的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这些都使得大三学生精神负担日益加重,生活满意度降低就不足为怪了。
  4.独生子女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上。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在烟台高校中仅占少数,在多数为非独生子女的群体中生活,可能会使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加之独生子女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好,并占有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可能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而非独生子女得到的支持相对就少,相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更少地体验到积极情感。
  五、结论
  (一)烟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体验到略高的积极情感,但是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
  (二)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积极情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情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三)在生活满意度上,年级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四)独生子女在积极情感方面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倾向于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2]郑雪,严标斌.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Pavot W,Diener ED.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2).
  [5]郑雪,严标斌,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21,(80).
  [6]陈家麟,王兆轩.幸福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科学,2008,31,(2).
  [7]Alan Carr,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8]David Lykken,黄敏儿译.幸福的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旁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当代大学生,2006,(3).
  [1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