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12-29杨永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产、生活,感知地理
  传统教学以接受教材知识为目的,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注重传承性教育转到注重创新性教育。教材只提供学生一个基本的知识平台,并不促进知识的增长。正如余文森教授指出的那样:“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超越教材”就是引导学生在教材这个跳板上,上升到更高的知识境界。学生注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材观。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把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体验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结合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发现路边的树向后退、太阳东升西落和四季轮回的现象,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地理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二、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艺术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正误。教学中,教师要把地理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描述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充分讲解地理的“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本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如果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h0pG+z9nctD6gN6gA1kLfw==,富有感染力,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感情,集中注意力,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课堂上,教师还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勇于表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校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教学中适时地采用讨论或参与、辩论、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课堂上我们想让学生交流他们在课前探究的结果,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因为小组讨论可以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同时也给那些在课堂上发言胆怯的学生提供了后援。最后,将小组集体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全班,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答案不准确造成的被人笑话的尴尬,同时也给更多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当然,课堂教学中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并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四、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应把地图的应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当然,培养学生阅读、使用地图及地理图表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时,就强调地图作为“地理学第二语言”这种信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到地图在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利用地图、表格等。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自己利用地图的习惯。
  绘图技能的培养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我自己经常在黑板上随手绘制简略的地图及示意图。在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养成了随手画图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受到表扬后,这些学生绘图的劲头更足了,画的图也逐渐美观起来。经常利用和绘制地图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甚至表达方式形成图示结构,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内容生成问题,这些问题不单纯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不直接告诉现成知识结论,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考察和磋商,逐渐形成这种状况: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立即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教师再进一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水资源》时教师先提问:“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71%,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水吗?这么多的水竟会出现很多地方闹水荒,为什么?”带着几分好奇心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和教师一起探讨问题。当然,在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是要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即所谓的“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为一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讲授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分类设置障碍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得到一定的锻炼,以不断增强学生思考的兴趣。但问题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即必须采取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措施,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要。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