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艺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
2011-12-29蒋礼金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摘 要: “留白”需要教师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标准,把握教材;需要教师全面备好学生、关注学生;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层层设计问题;需要教师善于观察,随机应变,正确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 留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实践
国画中有一句描述谋篇布局的话比较经典,叫作“计白当黑”。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是说空着的地方和着了墨的地方一样,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这是书家画手所孜孜追求的。可见“留白”是非常重要的。联系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我们常常为了达到各种目标,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各个活动环节应接不暇,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种种感受,呈现出的依旧是新课程下的”满堂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理念即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在体悟中不断成长。为此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有“留白”,让学生在“留白”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留白”不仅不会影响课程的进度,反而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留白”,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思考、是体验、是感悟,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总结,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因素重新建构的一个过程。它有效地改变了老师一味的强加灌输,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构建者。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尝试和实践,觉得要处理好“留白”艺术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1.“留白”需要教师全面系统把握课程标准,把握教材
为什么有些教师上课不敢留空白?不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钻研、解读得不够,以至于对于教材和教学设计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处理,唯有面面俱到,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因此,只有对于课标钻研清楚,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才能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创设有效情境,创设有效“留白”,让学生真正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比如在进行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人贵诚信——尊重隐私、保守秘密》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和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的《法律保护公民隐私》部分内容相重复,第一部分“尊重个人隐私”就可以“知识留白”,通过设计问题即可让学生快速回顾“隐私”“隐私权”“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尊重他人隐私”等相关知识点,为后面的重点难点“如何看待善意的谎言”的展开赢取更多的“留白”时间。
2.“留白”需要教师全面备好学生,关注学生
现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记住新知识并懂得其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新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现有知识、实际状态,增强“知识留白”“能力留白”“情感留白”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在进行八年级《天下父母心》这一部分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会设计“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等情感体验活动,但是如果这个片段设计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话,那么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思维处于真空状态,毕竟现代社会离婚率较高,有一部分孩子因家庭离异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教师在设计时考虑到这一因素,那么这一“情感留白”部分就应该调整为“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要让“留白”部分真正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教师必须备好学生实际这一课。
3.“留白”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层层设计问题
“留白”不是随意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天马行空,它的高效来自于教师的精神设计和引导。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人生与责任》这一部分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和学生一起来思考并完成。
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完成表格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现在、以前、将来角色和责任的交流,引发学生层层思考,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进行感悟角色和责任、责任无时不在、责任多重性等话题讨论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对比表格前后,大家发现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一张表格、一段“留白”、一番引导,“人生与责任”的道理学生不言而喻。
4.“留白”需要教师善于观察,随机应变,正确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有些“留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是有预判的,也是具有针对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生成性的突发事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思辨。比如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和“尊重隐私”部分时,学生往往会提到父母长辈、老师对孩子的不尊重等负面现象,这时如果不给予“留白”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那么思想品德课就会留下很多遗憾。因此,教师要充分预判,并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留白”艺术虽然是国画中的艺术手法,但借鉴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凸显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