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谈
2011-12-29骆惠
考试周刊 2011年68期
以人为本的《英语课程标准》正以全新的教学模式给初中英语课堂带来新的革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经常尝试用新的教学策略,寻觅更好的能够满足学生们多样化需求的教学方案,让每一节英语课成为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炼意志、活跃思维、展示个性、发展心志和开阔视野的过程,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享受语言知识的美妙,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就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选择分以下几部分进行探讨,以求创造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
首先,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新课导入既是学生新知识起点,又是引发学生注意力的“导火线”,并能较好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体的新课,能给学生积极的“冲击波”,能迅速收起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使其进入积极的状态。《英语课程标准》按年级分级设定学生能力目标,给老师挖掘教学潜力极大空间,因此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绝非可有可无的“修饰品”,而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Fun with English” 8A Unit 1 “Friends” Vocabulary教学片段:
T:“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simple.That’s people’s appearance.Open your English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adjectives.”
Ss:...(学生们纷纷将“thin”、“strong”、“tall”、“short”等形容词填在相应的图片下方。)
T:“Then let’s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Ss:(全班齐声说出答案,对于“square”这个单词,有些学生读错。)
T:“Square”是指方形的意思,“Then let’s try to describe your own deskmate,using some adjectives.”(老师叫了两位学生描述,但一位学生结结巴巴,另外一位只能说一到两句,而其他学生中还有个别在开小差。)
该案例的教学内容是Vocabulary,要求学生学会用形容词来描述人的外貌特征。课文内容很少,学生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也不高,学习资源触手可及,可是该案例基本无导入,开门见山,学生兴趣不高,如果能巧用音乐或青少年喜欢的明星的外表特征来引导学生自主描述,再辅以生词和句型的自然输入,就可避免回答得结结巴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是改进的教学片段:
……(伴随“超级女声”之一周笔畅的歌声,电脑屏幕出现她的演出照和生活照。)
(歌声停止,学生已经开始有些兴奋了。)
T:(高兴地,神秘地)“Have you heard this song?”
Ss:“Yes...”(学生大声异口同声回答)
T:“Who is the singer of this song?”
Ss:“Zhou Bichang.”(学生整齐而大声回答)
T:“But who is Zhou Bichang?I don’t know.Look at the screen now.”(屏幕上出现三个外形迥然不同的女孩。)
T:“There are three girls on the screen.Who can tell me which is Zhou Bichang?”(学生举手很踊跃)
S1:“She is short.”S2:“She has big eyes.”S3:“She isn’t strong.”(回答虽正确,但大多数学生只能表达一到两句,连贯起来有困难。)
T:“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any things about Zhou Bichang.Now look at me,I am short,Right?Is she tall?”
Ss:No,she is short.
T:“I have a square face.Does she have a square face,too?”(滑稽地用手比划着自己的方形脸。)
T:“I don’t like the square face.Luckily,Zhou Bichang doesn’t have a square face,she has a round face.”(“square”是一个重要的新词。)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学习了新单词,并引用几个基本句型:1.She is...2.She has...3.She isn’t...4.She doesn’t have...
T:“Now do you have any difficulty describing Zhou Bichang?Can you 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her?Try to discuss and practice in groups of four first,and then we will see which group can say the most and give the best performance.”
学生很快地用英语描述周笔畅,在兴趣盎然中,体现出新课程中“要我学”——“我要学”。
可见,好的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了该课重难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对于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的学生尤其需要好的课堂导入,师生在“教学相长”过程中进行双边活动,双边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根据课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精心设计出多种新课导入的方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其创建自然的英语学习氛围。如生日聚会、街道等情景。有位语言学家指出:英语的实际性和交际性,是通过模拟运用和实际运用来“习得”而实现的。克鲁姆(H.J.Krumn)也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可见,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教学情境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从学生兴趣入手,投其所好导入新课,学生是时代的新鲜血液,代表时尚和进步,他们有其所钟爱的音乐、游戏、歌手、影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激发学生的兴趣。
3.设置信息沟,如外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名言、座右铭等。
4.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如9B Unit 1、Unit 2主要内容是火星上的生活和机器人带给人的影响,学生对未来的好奇可以为其设置悬念。
其次,课堂教学策略中老师发挥着主导和导演的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更加突出强调构建以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要确保学生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交流的话语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的密度。课堂教学中常采用配对交流或小组交流的形式,或者是两种形式结合。配对交流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是由教师指派;小组交流可以是分排、分组、男生组、女生组和混合组等多种形式;目前英语课堂上用得较广泛的是异质分组的形式,也就是将男生与女生、成绩较好的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与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使全班各个小组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一种互补,以强带弱,充分提高全体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频率,让学生有更宽泛的交际空间,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在学生分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小组之间来回巡视,予以观察指导,或者直接参加其中一组扮演一个角色。
同时师生在课堂进行言语互动时千万别忘记心灵互动。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心桥”就越牢固。对学生轻视、指责、埋怨、强迫就等于在师生心灵中挖了一道鸿沟,增加了师生间的不信任,学习效率必定降低。
比如在教授Fun with English 9A Unit 2 “Colour” Reading 2时的教学片段。
T:“Let’s discuss in groups what colours represent and when to choose these colours?”(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我特别留意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发现一名学生只看书,没有参加讨论。
T:(In Chinese)“你为什么不参加讨论呢?”
S1:(In Chinese)“我有些弄不清楚,我怕错了。”
T:(In Chinese)“没关系的,书上有类似的句子,大胆说,课堂就是允许犯错误的地方,同学们和老师都会帮助你的。”(指导该生钻研类似的句子,再指导了另一小组。)
T:“Now,I want to hear your suggestions.For example,what does orange represent?What colour should I choose if I want to be happy?”(叫了个学生,她给出了两个错误答案)
T:(和颜悦色地说)“Don’t be nervous.Open your English book and turn to page 27.Would you please read line 8?”
S2:(开始读)“Orange represents joy.Oh,my answer is wrong.”
T:“I am glad that you realize it now by yourself.”
S2:“You should choose orange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T:“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this.I hope you will be happy,too.Then,let’s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other colours and try to know more about them with the help of our textbook.”
Ss:“OK!”(学生们快乐有序地继续上课)
艺术的扮演主导和参演角色,既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又能随时收放自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功课,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用博爱的胸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对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妄断、否定,甚至讥讽、谩骂,应该多鼓励多关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切实帮助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民主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上和情感上的扶助,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课堂的特征,也成为发挥教师主导和参演作用的准则。
再次,我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节自然衔接与沟通也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在过渡中偏于简单,缺乏技巧,衔接过程都以“提问—回答”方式进行的,虽然产生任务型教学法,但形式单一,学生很快就容易厌烦,有些学生甚至不屑回答。
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也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1.温故知新式
采用快速反应法,头脑风暴法目的在于新旧知识的连接,如在教授7B Unit 6 “Pets” Reading中,教完诗歌的押韵后,通过联系B1进行复习,然后利用第二首诗“Cats”中的一个词“anywhere”,设计一道题“Anywhere rhymes with?”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动脑子,从而引出第二首诗,这种方式入题快,效果明显。
2.递进式设问
通过若干相关的问题递推,一步步引向新的教学内容,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比如在教授7B “Pets” Reading中,可以通过三个问题:“你有没有宠物”、“你想有哪种宠物?”和“你认为哪种宠物最聪明?”层层递进,进入主体“我的狗是最聪明的。”,前后呼应,学生的回答真实而自然。
3.情趣导入法
主要可通过视频、歌曲、游戏、猜谜等激发学生兴趣,上课铃响后通常是闲散的,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如果选择轻松的歌曲或视频就可以把学生自然带入预设情境中。
4.悬念式
为了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预设悬而待解的问题很有效果,比如,7B Unit 6 “Pets” Reading中,教完第2首“Cats”后,我先设下一个悬念“养猫好还是养狗好?”,然后进行辩论,结局语锋一转,两个都不好,为什么呢?又留一个悬念,然后观看《猫狗大战》的电影,使学生明白,养猫狗太闹,还是养金鱼省事,T:“You are quite right,I need you to help me find out a pet.It doesn’t bring about any trouble and it isn’t noisy.What is it?”Ss:“Goldfish!”然后进入第三首诗歌的教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
5.总结归纳法
这类衔接和过渡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之末,在上一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对重点作一个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其特点是,能把教学重点再现,使学生加深印象。比如在教授7B Unit 6 Reading中教学结束时采用诗歌欣赏,仿写的方面加深课外延伸,如“Write a short poemer ‘Pig’”:
Mr.Pig,oh,dear pig,you are so?摇 ?摇.You are not tall.But look like a?摇 ?摇.Why are you so fat?Because you just?摇 ?摇,?摇 ?摇,?摇 ?摇.这样起到归纳、完善、升华的作用。
再次,教学步骤离不开“有序”与“无序”的有机结合。
比如在教授8A Unit 5 “Bird-watchers” Reading片段,我们经常会先讲出新单词的中文名称,然后让学生完成选词填空练习,之后集体核对答案,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问一些课文内容,再讲解课文重点知识。我认为虽然看似“尽然有序”,却忽略了重要一点,教师提问的先入为主,给学生之后的自由发挥和即时创造起到了极大的干扰,学生只限于老师提示的模仿,不愿意挖掘深刻内涵,无疑对训练和培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限制。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自有它的科学之处,可是大纲在变,人在变,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长和教学实际举一反三,教学活动是因,学生发展是果,但从局部来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学生状况、学生心理等各方面的条件,精心考虑和设计教学步骤应从实际出发。比如在教授8A Unit 1 “Friends” Integrated skills时,在教授对话时先用一些形容词描述这名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猜测这名同学坐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出题,踊跃猜题,课堂气氛热烈,然后顺势导入对话,在进行了操练后,对话的学习就没有任何难度了。此刻,由于后面的对话已经被调到前面,解除了后顾之忧,B部分完成导入后,与前面的内容衔接自然,增强了教学的完整。
当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就离不开教学的某些特征,如形、声、色、意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们是构成英语课教学美的主要因素和教学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有一条著名公式:“一句话的影响力=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
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在此意义上,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交流开始的,而心与心的交流又是从细致入微的观察开始的。在当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突发而至的解题灵感,丰富多彩的小组讨论,欲说还休的神态表情等,无一不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加以捕捉,从中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真正的师生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程可拉,刘津开编著.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4]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