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座才是徐志摩的康桥
2011-12-29李新明潘瑾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1年3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90年前徐志摩或许做梦都不曾想到。当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剑河景色写下的《再别康桥》完成了日后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徐志摩生活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人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读博士学位。1921年,他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对于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
这岸边柳树倒影的康河(剑河),浸透了诗人的欢喜,更蕴含了诗人的眷恋,而康河的水草,则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人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没有康桥的美景,写不出这样优美的诗。“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徐志摩这样说过。
普通游客也许只消一天就能逛完剑桥,然而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才能触摸到剑桥的灵魂,32个学院各有特色。花上几个英镑,在剑河的水上静静漂一段,难免涌起诗人般的情怀。至今人们还在争论徐志摩在哪一座桥上吟出《再别康桥》的句子。
康河上有好几座桥,哪一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呢?寻找徐志摩的“康桥”不仅成了志摩迷的一个有趣话题,更成了游剑桥的一个经典程序。甚至还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剑河上那一座座充满灵性的桥间,看看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
最新研究表明,圣约翰学院那座叹息桥(下图)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圣约翰学院的这座叹息桥又称失意桥,因在以往的很多年间,圣约翰的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纷纷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平时那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便一头栽进河里。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会这样的廊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