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2011-12-29乐言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1年12期

  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2011年9月24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领奖台。由于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人们称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1967年,37岁的屠呦呦开始抗疟疾药物的研究。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细致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
  屠呦呦的成功,偶然中带着必然。这种必然就是无数次艰苦的试验以及无数次失败后的不放弃。这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科研作风,正是一个科学家有所建树的前提。爱迪生为发明灯丝,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六千多次,经历上万次挫败,在连续三年里每天废寝忘食。他的很多伟大发明,均是在成千上万次的“试错”后“偶然”发现的。
  水稻专家袁隆平谈及他的“择徒观”,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下田”。科学是一种奇妙的东西,要摘取其王冠上的珍珠,必须挽起袖子和裤脚,亲自“下田”,用不计其数的汗水方能“妙手偶得之”。这其中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也没有任何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