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票房传说

2011-12-29徐江

综艺报 2011年1期

  都二十一世纪了,老百姓就别再蒙老百姓了,谁还不知道“票房”是怎么回事!
  
  传媒的年代,市场类的文艺创作历来要比本格类创作更易出产“纪录”和“传说”。而如果盘点今年贺岁档已经出现过的那些关键词,你会发现“偷票房”和“站着就把钱挣了”这两句,成了它们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说法。
  “偷票房”作为电影放映中一种不光彩的扒窃行为,据说已经出现了很久,可最近才在观众眼里,成为历来模糊不清的“内地电影市场”的一个代名词。什么是商业电影?过去大家只知道高票价、质次价高、禁止自带饮料入场和票房纪录,现在才普遍知道,还有“看了甲的电影,钱却打进乙的账户”这种事。
  按说“偷票房”属于新时代经济生活中的“拍案惊奇”一路,不过这类扒窃事件的危害面有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广?我有一个疑问——因为这些年我在自己所有的观影记忆里,没有找到一次。虽然这除了说明我所在的城市院线管理还都比较规矩外,并不能解答所有的疑惑,但这是不是可以从侧面表明:也许受害方所受到的危害,并没有媒体所描述的那么严重。“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这是我们经常在劝解别人时常说的话,而事实可能也正是这样。但大加揭露“偷票房”行为,在令人加深对“市场电影”的灰色记忆同时,也确实起了震慑新一轮偷窃的作用。顶风作案的贼毕竟是少数,这就是舆论压力的作用,也是制造传说所引来的良性效果。
  相比于“偷票房”,我更不舒服那句频频出现在媒体标题、源自贺岁片对白的“站着把钱挣了”。电影对白一般都有着前后情境的限制,有些话拿出来借用可以,有些话一用却容易传递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情绪。比如这句“站着把钱挣了”:全世界上除了评书和相声等少数几门艺术,又有哪一个门类的艺人真能站着就把钱挣了?即便是相声和评书,除了站,也还要不停的用到嘴、用到大脑对现场的反应,还有幕后一遍又一遍对脚本的推敲。拍电影跟创作别的艺术一样,也是绞尽脑汁的劳作,做导演也毕竟不像做亚运礼仪小姐那么简单。即便有了高票房,媒体不该如此渲染。而且说句实在的——都二十一世纪了,老百姓就别再蒙老百姓了,谁还不知道“票房”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我买票你收钱然后向老板和新闻界表功嘛,至于电影质量和口碑到底怎么样,“票房”上可是一点也看不出来的。
  我前两天在一篇谈当今文学的文字里提到:“国人的头脑近二十年来被GDP思维禁锢得太厉害了,以致于我们对文学和文化的关注,不是以‘富豪排行榜’这样低幼的方式,就是以‘好书排行榜’这类似是而非的方式,来予以卡通化的表现。”这个话,放到谈国产电影上依然适用。“票房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电影工业权力排行的某种显现,但拿它作为评判华语片电影的质量以及观众认可的参照,恐怕多多少少还应更慎重、打的折扣再多一点。
  轻信传说的人是幼稚的。利用人们的轻信,去制造传说的人,是聪明的,但同时也有可能是无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