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黑帮也得干“行活”
2011-12-29老末
综艺报 2011年1期
在电视剧这个行当里,“行活”这个词儿有点像江湖黑话,只要此二字一出口,说者和听者就心照不宣了。现在看来,似乎已经到了要把“行活”这个事情拿出来掰赤掰赤的时候了。
这部旧上海黑帮题材的电视剧——《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行活”。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行活”存在一个通行的标准。这个标准符合人们对于此类题材电视剧的普遍预期。黑帮题材的电视剧,在中国恐怕只能选择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既不能过早(过早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都市气象),也不能过晚(过晚祖国已经解放黑帮荡然无存),时代氛围上,要有足够的场景、服化道要有时代特色,故事要发生在帮派林立的上海滩,不仅仅只是江湖风雨,更要照顾大的时代背景——内战、抗战、租界等等元素一应俱全。这方面要素《兄弟》齐全。这个所谓的通行的标准甚至会具体到每一场戏需要多少个群众演员,灯光师用几盏灯,烟火师准备多少空包弹,剪辑师增加多少镜头。这就是一个行业对于一部作品的基本要求,没有这些条件进入不到主流播出平台。《兄弟》几乎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则制作的一个标准件,这是将之称为“行活”的原因之一。其二,“行活”会极度排斥完美主义的倾向。因为行活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合格,如同一件工业品,既然工业流程和质量标准已经确定,只需要按照这个标准将之生产出来即可,一切的终极目标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为工业品不是艺术品,只有艺术品才会有“完美主义”操作的可能。如果你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待工业品的话,就一定会降低效率增加成本,这显然违背了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兄弟》这样的电视剧,其实完全没有个性可言,谁来导谁来演,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一点甚至会具体到每一场戏,都是那样按部就班机械地完成。观众看了个热闹,但不免又会觉得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三,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点,就是“行活”与生俱来的“粗糙性”,有句话叫“照猫画虎”,整个片子大致轮廓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稍一较真儿就会漏洞百出。因为“行活”就是要求一个大概齐,在干“行活”的人看来,在细节上“斤斤计较”是愚蠢的,因为等于在做一件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反正大家完成任务挣到钞票就好了嘛,何必那么认真呢?“粗糙又能怎样?我们拿的就是这个钱,这个钱只能出这个活儿。”他们有着自己一套非常强悍的、难以驳斥的理论。《兄弟》这个片子从里到外,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都透出这种粗糙不堪但又混不吝的气质。
以上三点是目前中国影视行业当中已经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如果有人将之理解成为“影视产业的必然结果或者类型片模式的必然要求”,请允许我在这里打上一个巨大的叉子。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从来都是鼓励创新、鼓励个性、详细分工、极为专业的,对照他们的作为,我们这所谓的“行活”差距大到可以将我们自己完全忽略不计的地步。如果“行活”成为一个普遍的、被人们所接受的事实,中国影视剧就真离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