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借枪”
2011-12-29老末
综艺报 2011年3期
枪是什么?暴力。为何要借枪?为革命。革命就需要暴力,而且需要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暴力。暗杀一个恶贯满盈的日本侵略者,光靠三八大盖不行,要去借隐蔽性更好的手枪。手枪威力不够,要去借歪把子机枪。歪把子机枪目标太大,要去借狙击步枪,瞄准镜要6倍以上。狙击步枪被敌人缴获,那就再去借来歪把子。最后全都无效了,还是要靠手枪——靠殊死的搏杀,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次难以想象的杀戮行动。这就是革命,充满暴力色彩的革命,为了达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革命。姜伟在《潜伏》之后,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更为浓烈、更为抽象的《借枪》,他用30集的容量,用令人窒息的紧张感,用极为准确的镜头语言,更加深邃地探讨着革命和暴力的终极意义。
但这些还都仅是表象,《借枪》的独特之处不在“枪”而在“借”上。这个“借”字将“革命”这个崇高而空洞的概念准确拉回到了日常生活层面。为敌人对中共情报网络的破坏,熊阔海——一个潜伏在敌占区内的中共间谍,从第一刻开始就陷入到极为严酷的困境之中。因没有了经费来源,也失去了洋行的工作。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才能养家糊口。当腰包里连一个大子都不剩的时候,面对老婆埋怨的眼神,面对女儿期待的目光,熊阔海别无选择。为了家庭,他可以抛弃男人的尊严,哪怕是为了一块钱也在所不惜。所以最初我们看到的《借枪》,其实借的更多的不是“枪”而是“钱”。熊阔海终日周旋于天津法租界各种势力之间,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背上骗子的骂名也要借到钱,他惶惶不可终日,在极度的生存压力之下,支撑他的不是那些大道理的革命理想,而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男人的生存本能。这个“借”字当中,革命已完全不是那些高亢的口号,而实在地成为了日常生活本身,这一个“借”字当中,饱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又有多少现实的无奈!
《潜伏》曾被人解读出了“办公室哲学”等等诸多现实情节,到了《借枪》这一点则更为明确。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真的不仅仅只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谍战剧。天津法租界中共地下党的革命工作如同做买卖,一笔一笔的生意经念下来,是妥协、是务实、是执着、是果敢。毫无疑问,这群人做的是掉脑袋的大买卖,要想成功就需要具备各种极端复杂的条件。而当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借”来解决,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方式,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襄阳,都是在自身条件不利的情况之下依靠智慧借助外部力量得以成功。《借枪》同样如此,它用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纠正了人们对于所谓理想主义者的偏狭理解——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绝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必定是要在理想主义之下采取最为务实的方式——借助同志的力量、借助敌人的力量、借助旁观者的力量,借助各种媒介、各种势力将自身的劣势转化成为优势,这一点也恰恰正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中国大乱局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其实以上所言还不能呈现《借枪》这部作品那深邃涵义的十之一二,因为作者以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熟稔和深切的体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值得反复分析讨论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