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

2011-12-29栾悦

综艺报 2011年5期

  播出频道:北京卫视 节目类型:人文故事
  
  授奖辞
  《档案》通过独特的角度和对传统视听元素的重构,让“讲故事”这一古老的娱乐方式焕发出新光彩。
  
  当讲述人石凉戴上纯白手套,给观众展示一份未曾披露的珍贵档案时,北京卫视的另类纪录片节目《档案》,早已将观众的视线成功带入历史事件发生的那一刻。
  早在2007年北京电视台“爱上电视”未来电视创意征选活动中,《档案》的策划案在众多方案里脱颖而出,并且获得样片的综合评分第一名。2009年2月《档案》开播以来,节目得到了主力收视群体的喜爱。
  “讲故事其实是最古老、最喜闻乐见并且延续至今的娱乐方式,我们讲故事会选择相对小的切入点,大家熟悉的故事我们要讲出陌生的点,陌生的故事我们要从大家熟悉的角度来切入。”制片人吕军说。
  《档案》是观众从未见过的节目形式,吕军坦言,这种解构式的纪录形式,把视听元素全部肢解,在现场分开展示,解构后重新组合,避免了全是镜头画面的沉闷感,记录的元素被肢解成幻灯、录音等零配件,节目更加生动,更加能抓住观众的心。
  但形式仅仅是形式,《档案》的核心在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现代解读。即使展示重大历史事件,《档案》必定会突出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宏大事件没有细节和人物就很难吸引观众,“任何事件没有男一号、女一号、反一号、反二号,那么这个事件的讲述就不成立。”吕军说,节目在人物表现上,并不是讲人物的简历和生平,而是选择其人生中最有特点、最能吸引人的事件。比如邓丽君那期节目,《档案》选择了邓丽君是否是间谍这个新鲜的切入点,用故事来串联她的人生。这期节目重播三次,收视率一次比一次高。
  “选择不同视点是最重要的,如果该事件和人物没有可以发现、展示和放大的新鲜点,那么这个选题就不能做。”吕军说。栏目组会对选题进行评估,任何事件和人物的相关真实信息资料达到60%以上,有足够的真实影像、照片、录音,才可以成为正式选题。
  一期节目从选题立项到制作完成,需要花费整个导演组一个月的时间,每期的节目文案达到1万字,这背后编导们查阅的资料不计其数,制片人吕军看文案往往都要看到深夜。栏目组的编导们分别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被成为“多国部队”,这在《档案》涉及到外国选题,需要拿到核心档案资料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栏目组的流水化作业十分明晰,收集资料、核查资料、信息评估、文案撰写、现场资料准备等各环节责任到人。
  2010年,随着节目品牌和影响力的扩大,《档案》获得了更多认可,并与国家档案局下属的《中国档案报》展开战略合作,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档案馆都向栏目组敞开大门,使得节目获得了更多独家资料。现在的《档案》正如其节目名称一样,每期节目都有核心档案被披露,都有历史被重新解读。
  
  
  制片人自述
  栏目的基本形态和定位确定以后,就需要一个符合栏目定位和形态的尺度,有条条框框才会让节目风格一致。2009年我编写了节目的导演手册,纯黑的封面,黑底白字,包含了节目所有环节,细致到台本第五分钟发生什么都有详细表述,幻灯片的比例、真实影像资料的比例、拍摄时对光的布置、环境颜色,甚至到女编导要在冬天进棚时多带衣服,我都详细写到导演手册中。有了导演手册,基本尺度就有了,但节目的好坏,有的时候也要看感觉。
  影视从业人的道德和态度非常重要,我们组有很多年轻的80后女孩,都是凭着兴趣投奔而来。她们很认真,看似硬朗的历史军事事件,她们做出来一样非常好看。石凉作为主持人,他的讲述能力、台词功底非常强,不同于常态主持人的那种“挂相”。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永远不知道事件的背后有些什么,就像你坐在我面前,却可能不知我背后有代表我另类生活的纹身一样。《档案》就是要把全部的东西展示给大家。
  ——吕军 《档案》制片人
  
  评委点评
  与“维基解密”异曲同工。
  ——李幸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