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开始变聪明了
2011-12-29本刊编辑部
综艺报 2011年5期
当人们可以随时利用“回放”、“点播”观看电视时,当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连续推出一系列像《天启》这样高品质作品时,人们发现,在互联网和多终端构成的新的日益规模化的传播体系中,一向“娱乐至死”的“脑残”的电视开始变得知性、聪明、smart了,更开放、便捷地对接不同受众关注的话题,更有建设性地设置电视言说的方向,更聪明地运用不同终端资源,放大“电视”的能量。CNTV和央视的联动、上墙、上线、微博营销;湖南电视与淘宝的合作,江苏卫视“幸福中国”和互联网诸大网站的合作,各地面频道扛鼎的民生新闻开始接受草根们的手机新闻⋯⋯这些都展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运营的未来端倪。
不仅是媒介上的融合,在节目趋势上,一直升温的本土真人秀、脱口秀节目终于在环境和节目模式的助力下,在2010年结出硕果。《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都玩出了漂亮的混搭。信息、观点、娱乐融为一体,社会性话题有了合体的娱乐承载,一起讲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这两档真人秀节目的走红,提醒电视人——在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金以后,人们更关注的是“幸福感和尊严”。当然电视要感谢他们的嘉宾——他们成长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环境,自由的个性和独特的表达,让这些可爱、洒脱、敢于担当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们为摄象机提供了富有表现力的载体,也让观众真正被代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真人秀、脱口秀节目在中国会大有可为。同时,中国电视还要感谢节目模式,这些由异域观众用遥控器投票选出的“节目圣经”,让中国同行们站在一个个优秀的节目逻辑上挥洒本土经验。
观众与电视共同成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曾经指出,近年来我国电视观众中出现了一种“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娱乐节目一味“向下”寻找观众,认为抓住了一小部分人的心理就等于成功;而主流的收视群体,他们或者只看电视剧,或者什么电视都不看,原因是电视节目里缺少了他们渴望的东西——最朴素的真善美。
“传统电视观众的群体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受众研究所所长刘燕南表示:一是量的减少,即规模的减少和收看时长的减少;二是结构性的减少,即青年观众比例下滑,网络分流了传统电视媒体的部分年轻观众。
而在2010年,从一批涉“三俗”节目叫停或调整,到雅俗共赏的《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走红,甚至原本属于小众范围的纪录片《华尔街》、《江南·人物传奇》受到更多关注,中国观众的品位正在被重新认知。刘燕南认为,这些节目中在“观众集中度”上有些共同特征,“那就是相比其他节目,比较高学历的人群可能更喜欢观看,因此他们作为中坚力量,通过口碑或者网络传播,带动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回流,以及高素质观众的增长。”
对此,电视节目在表达形式上也做出了呼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电视节目中明星资源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而真人秀和脱口秀节目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高收视率。《档案》、《华尔街》中的理性叙事,《中国达人秀》、《非你莫属》的大众化视角,《非诚勿扰》、《老公看你的》中的真情流露和情感碰撞,都走上了不靠明星效应的路子。“观众和媒体正在一起成熟,”北京大学教授陆地表示,“观众经过这么多年历练,现在要吸引他们的眼球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节目肯定会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同时,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也认为,在消除了西方“真人秀”节目中暴露人性污点、暴力和性的成分,借鉴其节目模式或创意后,这类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赢得了观众认可,并在逐步升温。传播学研究者把这一过程称为“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我们也可以称这类节目为‘真人秀’的衍生品。”苗棣说道。
叙事能力增强
随着中国电视人情感意识的觉醒,电视节目中文化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正在被不断强调,而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其结果就是高度的程式化。“历经了同样发展过程的电视观众显然熟稔其中的叙事逻辑,对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推动力也了然于胸,这很自然会引起他们对传统电视叙事方式的抗拒心理。”一位电视制作人这样表示。
因此,如何让观众将电视节目中“即使最无关紧要的那些瞬间都看得有味,并可从中获得乐趣”,成为电视人的一大挑战。比如揭秘讲述,如果只有史料和解说的简单叠加,无疑形式死板,缺少趣味,而北京卫视的《档案》则给电视节目如何用生动手法表现厚重内容确立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该节目打破了以往栏目中节目内容和演播室串联“两张皮”的手法,打通了演播室、电视画面、声音表现、文档穿插、道具运用等多种表现手段,营造了一个风格统一、贯通、多维的信息场。在现场感、舞台感上,讲述者把幻灯机、16毫米放映机、图片、道具、历史器物等,变为故事讲述的必要环节和故事推进的关键手段,用以整体烘托现场讲述的氛围,强化节目的视觉元素,完成节目叙事任务。这种处理会引起观众对人物命运、事件结果的高度关注。
不仅在讲述类节目中如此,叙事元素在娱乐综艺类节目里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强。
在最初的综艺时代,综艺节目几乎没有什么叙事元素,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形象,仅给大家展示可以欣赏的节目,不具备像叙事的悬念、冲突、结果等元素。而现在的综艺类节目,像《快乐大本营》,通过加入竞赛内容让原来平面展示的综艺节目增加了叙事元素,《非诚勿扰》更是将每个参加者都具象化到一个小单元,拥有了从开始到高潮并演变至结束的完整叙事结构。
真人秀节目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弥补了老式游戏节目无法强化、展开叙事的缺陷。刘燕南表示,“像现在的婚恋节目,在交友外表下就包含了很多价值观、人生观等社会焦点问题和时代的元素。”
节目模式引进消化
中国电视行业从复制与模仿,正在转向购买正式版权的运营模式。2010年,上海传媒集团买入《英国达人》的版权,并创造了中国版本的达人秀,这一节目迅速创下了收视率纪录。
过去,中国引进和模仿海外电视节目模式较为成功的是2006年湖南卫视引进BBC《strictlycome dangcing》的《舞动奇迹》,以及浙江卫视克隆美国电视节目《合唱小蜜蜂》的《我爱记歌词》。当然,还有湖南卫视克隆《Americanidol》并本土化的王牌电视节目《超级女声》(现改为《快乐女声》)。而其他的模仿和克隆,大多数是不成功的。没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脱离本土百姓的情感,往往会导致节目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国之前的电视栏目,是零敲碎打的抄袭,没有学到精髓,现在一些有能力的大台,通过模式交易,把问题讲明白了。比如达人秀这类节目,就取得了很好的收益。”苗棣表示,“一部分大台会越来越注重节目模式,可以说,这些模式的参透,让他们可以举一反三,很有效果。”
这是一个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引进消化”的“模式时代”。《中国达人秀》的总导演金磊表示,“买下版权的同时,学习节目的精华才是最重要的”——节目模式(ProgramFormat)是经过市场考验成功的成熟电视节目,而不是存在头脑里的“节目创意”或者写在电脑里的“节目内容和流程设计”。
聪明营销
网络的及时、互动、开放以及意见集散地的属性,在2010年,亦深刻体现在不少表现突出的节目上。同时,通过网络打开眼界,观众对电视娱乐有了更高要求。就像本届评选评委之一冷淞所言:新媒体、新技术、新语境下,普通电视观众的心灵接受量、包容量在逐渐增容,这绝不仅是耳目感官的进步,更是心灵境界的提高,是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扩展。
于是,电视节目的推广和营销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阶段。电视节目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创新营销,微博首当其冲。作为大众传播营销利器,电视栏目的微博营销渐成气候。
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在节目播出期间,栏目组直接和“微博女王”姚晨取得联系,通过姚晨的微博直接链接“达人”选手刘伟用脚演奏奏钢琴的视频,借助姚晨微博的百万超人气进行传播,一下子提高了节目选手的知名度以及节目的关注度。甚至包括陆川在内的导演,也成为“达人”的宣传员。在《中国达人秀》中担任评委的伊能静,更是在自己的微博不断宣传节目。明星微博的群体传播,电视渠道的大众传播,两者效应叠加,使得草根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而这背后,最直接的是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一路上升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播出期间,新浪、腾讯、网易与其合作的微直播、选题植入、主持人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营销,借助互联网话题,将观众对话题的注意力转为节目的收视率。《非诚勿扰》在春节期间制作了“返场男嘉宾系列节目”,腾讯微博就此推出相应活动,在腾讯微博上开辟了返场男嘉宾的投票专页。活动在开始之前就吸引了600万腾讯网友参与,而CSM媒介研究37城市快速监测该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高达2.75%,获得全国卫视同时段第一,这其中微博贡献不可小视。
此外,微博也成为某些媒体的新闻素材来源地以及观众互动阵地。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就成功将微博与新闻节目结合,将微博网友评论引入节目,开创了电视“微新闻”的先河。
除了微博渠道之外,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台网互动”、和户外媒体的整合营销,让电视节目的营销推广手段更多元,让电视节目的宣传方式更加丰富。
电视节目单一依靠自身宣传的时代早已过去,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时代已经开启,并将逐渐走向个性化、差异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