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玛索与张曼玉
2011-12-29徐江
综艺报 2011年8期
除了极少数如德尼罗、于佩尔、德纳芙那样的伟大天才,大多数演员的“花期”都是有其特定土壤与时代的,一旦脱离它们,也就只能陷入疲于应对岁月和被遗忘的境地。
记者这个行业历来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娱乐记者。年轻人都烂漫,尤其是内地的独生子女记者们。所以十几年来从“星爷”到“春哥”、“钢丝”再到“曾哥”这一系列娱乐关键词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因为有他们的投入,本来不是热点的东西,会被炒成热点;本来是“短暂热点”的东西,会延伸成为阶段性的“年代热点”。这就是年轻和迷狂的力量,无论你认为它可爱还是可怕。
最近看到的一个“伪热点”是苏菲·玛索期待与张曼玉合作的新闻。本来人家苏菲是来香港走秀的,架不住华语记者一个劲儿的套话,礼貌性地称赞了一下张曼玉和李连杰。一下就炒成了类似合作邀请这样的夸张新闻。这个场景你想都可以想象出来,就像每次欧美大牌球队来华与内地的足球队比赛,赛后记者老逼问人家中国哪个队员好,对方礼貌性夸几句,球记扭头就敢写本土球星已经达到欧美水准。只有一次得到的回答例外:AC米兰时代的路德·古利特说,你们要真以为自家球员水平那么高,怎么不去拿世界杯呀!
华人影人在国际上的地位当然还是比球星们高。尤其是女艺人们。巩俐国内不太被买账,却已经当过了几个国际大影展的主席和评委,张曼玉已拿了柏林和戛纳的两个影后,李玉和徐静蕾都在二线大影展上拿到了主要奖项。要拿男子足球作比,她们的量级并不是中国队一级的,可能倒更接近东欧、韩日球星在国际上的水准。所以,做了导演的苏菲·玛索未来某一天是不是真会跟张曼玉合作,也未可知。
外资电影与华人影星合作,有一点是肯定的——看中了该艺人在中国市场的号召力。这跟内地拍大片请几个日韩明星出演是一个道理,水平固然都不差,但更主要的还是你这张脸后面所埋藏的市场回报预期。问题是中国的当红影星,从当年的陈冲、周润发开始,直到巩俐、章子怡这几代,一旦接拍外片,往往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渐渐淡出华语片的主流银幕。他们的人气在淡出中慢慢褪去,这样一来,又失去了赖以吸引制片方的杀手锏。而那边,由于文化上的隔膜,和对中国消费者能力与心理脱离实际的企盼,老外们还指靠这些华语艺人疯狂捞金呢!
这种错位导致了华语国际影星们的尴尬。本来演得都还可以,但在国际上又没有好到非请你不可。再加上黄色脸孔给承接角色所带来的限定,在祖国的人气也渐渐没有当初国内发展时那么旺,其星路之辛苦可想而知。而除了极少数如德尼罗、于佩尔、德纳芙那样的伟大天才,大多数演员的“花期”都是有其特定土壤与时代的,一旦脱离它们,也就只能陷入疲于应对岁月和被遗忘的境地。今天的周润发身价虽然奇高,可跟《喋血双雄》和《纵横四海》年代还是同一个人吗?去了好莱坞的成龙和李连杰,还不是要回到内地的大学讲堂和慈善秀场,才能找回成功人士的感觉;王志文、孙红雷这些演员别说去拍西片,到了港片里都已成了坏人专业户;而那些随时担心着容颜失去的资深美女、资深打女抑或资深少女们,又能在东西方资本与影迷期盼的夹缝间左顾右盼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