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黑色的天鹅

2011-12-29马巍

综艺报 2011年8期


  【编者按】一部《黑天鹅》使得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再度入围奥斯卡,并成为今年世界影坛上的红人之一,尽管他只有42岁。在刚刚闭幕的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上,他第二次来到中国并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从独立电影白手起家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Aronofsky)如今已是好莱坞的新贵。不过相比特立独行的电影才子,达伦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为人友善,礼貌得体。在采访中,往往记者的问题越具体,越能显示出他推手功夫的娴熟——其给人的直观印象似乎更像是好莱坞大片厂的行政官员,而不是一个素以才子形象示人的电影导演。这种微妙的矛盾也包含在他的电影作品和职业生涯之中。
  
  独立制作出身
  “雕塑系没考上,结果我就成了个电影导演。”
  
  和《黑天鹅》(Black Swan)的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一样,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也是一位来自北美名校哈佛的电影人。进校之初,他读的是人类学。转行电影一方面是因为喜欢艺术,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偶然。“说实话,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也认为该好好学习,但我每天辛辛苦苦查资料写论文,结果也就得了个B+,而我学动画的室友整天在那里瞎混,最后居然也过关了”。虽然担心父母的意见,但喜欢画画的阿罗诺夫斯基还是打起了改行读艺术的念头。他同时申请了雕塑和电影两个专业,“雕塑系没考上,结果我就成了个电影导演”。
  进入电影系后,阿罗诺夫斯基迅速展露头角,他显然很适合这个工作。学生时期,他的作品多有获奖,尤其是毕业作《打扫超市》(Supermarket Sweep)还入围了全国学生电影奖的最终提名名单。阿罗诺夫斯基也把这种上升势头延续到了毕业之后——1997年,他自筹资金拍摄了其长片处女作《圆周率》(π)。这部仅耗资6万美元的超小成本凭借新颖的叙事和独特的风格迅速脱颖而出。在次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该片荣获最佳导演奖,其最终的票房也超过了300万美元。阿罗诺夫斯基由此被视为当时国际电影界最值得关注的几位新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则是他在去年奥斯卡上的对手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后者也是在1997年凭借一部同样风格迥异的小成本电影《跟踪》(Following)一举成名。
  处女作一炮打响之后,阿罗诺夫斯基再接再厉,又拿出了一部《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虽然只拿了5万美元的酬劳,但他在该片上却花费了3年的时间。这部以“瘾君子”为主题的电影在2000年上映后成为了当年的话题之作。影片的题材和手法同样激烈,快速无比的剪辑风格尤其令人称道。该片也是阿罗诺夫斯基迄今为止在艺术上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的女主角、老派明星艾伦·伯斯汀(Ellen Burstyn)凭此片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而另一名主要女演员詹妮弗·康纳利(Jennifer Connelly)次年凭《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斩获的奥斯卡奖其实也有来自《梦之安魂曲》的不少印象分。
  
  《源泉》的转折
  “下次还是用文艺片的预算来拍文艺片好了。”
  
  《梦之安魂曲》带来的巨大声誉使得阿罗诺夫斯基有底气跟好莱坞大片厂合作幻想大制作《源泉》(The Fountain)。该项目在运作伊始就备受关注,剧本起初一直保持匿名状态,后来在业内被称为《最后一人》(The Last Man)。2001年,阿罗诺夫斯基开始与华纳和路景公司(Village Roadshow)接触,大明星布拉特.皮特(Brad Pitt)与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的加入使得信心倍增的制片公司准备投入7000万美元。然而随后阿罗诺夫斯基和他的《源泉》就开始一路走背运:先是女主角布兰切特意外怀孕,使得拍摄日期推迟到2002年10月;期间路景撤出,新频率公司(New Regency)接棒。接下来是最致命的打击:正式开拍前6周,顶梁柱皮特突然宣布退出,并一路小跑去了《特洛伊》(Troy)剧组;不久布兰切特也应声打了退堂鼓——原本箭在弦上的《源泉》不得不由此暂停。
  当家明星的退出使得《源泉》受到了沉重打击,制片公司甚至一度考虑放弃,阿罗诺夫斯基不得不四处奔走。直到2004年,“金刚狼” 休·杰克曼(Hugh Jackman)的加盟终于为该项目带来了转机。随后达伦又找来了自己当时的伴侣、2005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得主蕾切尔·薇姿(Rachel Weisz)替补女主角。制片公司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只不过其提供的投资已降至3500万美元。2005年初,影片终于开拍。
  虽然《源泉》的命运似乎格外多舛,但在独立电影人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工业合作时,其实经常出现这种令人纠结不已的磨合过程。例如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华人导演李安在1999年拍摄《与魔鬼同骑》(Ride with the Devil)时也有类似经历。李安后来曾回忆说,“拍摄时公司对导演倒是全力支持,因为他们也要和创作人才处好关系,但还是会提意见,如果导演拍摄时不听话剪辑时也不听话,那就在发行中放弃了。”《与魔鬼同骑》最终就落了个口碑、票房双失的结局。
  同样,《源泉》的霉运一直持续到上映后:之前一直对阿罗诺夫斯基青睐有加的评论界对该片的反应两级分化,但总体均没有对其前作般的热情;影片在北美的票房更是只有可怜的1041万美元,海外市场也只有583万美元进账。就这样,达伦这场无比艰苦的冒险最终以失败收场。现在谈起《源泉》,他只是简单地总结说是最初的定位犯了错误,“《源泉》当时的投资比较大,但归根到底这还是部个人化的文艺片,因此片子出来后公司也不知道该怎么运作”。既然如此,他决定:“下次还是用文艺片的预算来拍文艺片好了。”
  2007年,阿罗诺夫斯基重装上阵,他与福克斯合作,拍摄了成本仅为600万美元的小制作《摔跤手》(The Wrestler)。该片代表了达伦在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转变:他的前三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但从本片开始,他不再担任编剧,而是集中精力做导演;此外相比其前作,本片的气场和野心无疑也大为收敛,主攻电影节和成熟观众的市场导向也更为明确。最终,导演坚持使用的男主角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以跟角色浑然合一的演出成就了这部电影。该片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顺利摘下金狮大奖,而随后接踵而至的奥斯卡提名也使得阿罗诺夫斯基的导演事业重回正轨。
  
  《黑天鹅》:打开主流的钥匙
  一部《黑天鹅》的全球票房就达到了2.94亿美元。
  
  《摔跤手》的及时成功无疑对阿罗诺夫斯基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其2010年的新作《黑天鹅》。这两部电影几乎可以称为是一套姊妹片,导演自己也说两片几乎是同一部电影,“虽然两位主角的外表截然相反—— 一个是大块头的男人,一个是纤巧的女性,但两片的内涵相似:都是主角用身体去展现一种艺术,最后的结局也都追求的是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另一方面,相比阿罗诺夫斯基的前作,《黑天鹅》对惊悚等类型元素的使用也更为成熟,这使得影片的娱乐性大有提高,其果然也成为他在票房上最成功的电影——要知道他的前4部电影在世界范围总共才收入了7200万美元,而一部《黑天鹅》的全球票房就达到了2.94亿美元。
  除了在市场方面的突破,近两部电影的次第成功也巩固了阿罗诺夫斯基善于指导演员的声誉—— 一度落魄不已的米基·洛克凭《摔跤手》咸鱼翻身,而《黑天鹅》更是帮助娜塔莉·波特曼一举加冕影后。在明星权力巨大的好莱坞,这样的成功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未来的导演事业大有裨益。但这也并非是完全没有代价。客观地说,相比其早期作品,达伦最近的两部电影都给人以表演局部更胜影片整体的感觉。其实当年《摔跤手》在威尼斯夺得金狮也说不上是众望所归,那届评委会的成员之一、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事后就曾评价该片“其实只配得上一个最佳男演员奖”。同样,《黑天鹅》表演、摄影等部门的出众也无法掩盖该片整体的相对逊色。这一点对比去年奥斯卡的另一热门、技巧更趋内敛而口碑更为出色的《社交网络》也比较明显。
  
  虽然和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等前辈一样是北美独立制片界走出的导演,其成名后也一直在强调自己的这个出身,但相比其他的很多独立电影人,阿罗诺夫斯基对商业电影并没有那么深的敌意。在他看来,个性化与商业性非但不矛盾,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其实我构思电影时首先想的是如何让观众觉得有意思,因为对一个电影来说,如果你提供了娱乐性就能找到观众。”这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他后来作品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对于很多艺术家梦寐以求的“风格”,达伦的看法则带有一些批判性,“我认为没有理由的风格是错误的。其实我的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因为故事和题材都是不同的,此外我也希望自己的每部电影都能给人带来新鲜的不同感受。”在阿罗诺夫斯基看来,拍电影最重要的是需要把握好“灵活度”,“拍电影永远是在变动中。开始当然会有一个计划,但会受到人或者技术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所以如果一直陷在最初的想法里是不可能把电影拍好的,必须要随机应变。”
  提到阿罗诺夫斯基,外界往往会将其与克里斯托弗.诺兰进行比较。两人年纪仅差一岁,也是都凭低成本独立制作脱颖而出。相比之下,成名后两人选择的方向则不尽相同:诺兰现在似乎更多是在主流中找个性,而达伦则在个性中做主流。两人之间或明或暗的竞争也不曾间断。其实2005年的《蝙蝠侠诞生》(Batman Begins)首先找到的导演正是阿罗诺夫斯基,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随后接手的诺兰则凭该片正式走进了商业大制作的世界,其之后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Dark Knight)、《盗梦空间》(Inception)更是一路登峰造极。不过另一边,阿罗诺夫斯基也没有停下自己寻找商业大制作机会的脚步,他的下一部电影也很可能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商业大制作。其实从《摔跤手》之后,阿罗诺夫斯基就先后接触过翻拍版《机械战警》(RoboCop)、《金刚狼2》( The Wolverine 2)和《机器人》(Machine Man)等项目,最终都是中途而止。阿罗诺夫斯基之前也一度是诺兰监制的《超人:钢铁之躯》(Superman: Man of Steel)心仪的导演人选之一,但后者最终还是选择了在该类型中更有经验的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不过,阿罗诺夫斯基说自己并不着急,因为即使是做商业大片,他也想拍个人化的作品,因此选择新片的前提一定是要“项目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