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11-12-2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年12期
雨润,需要专注
长期以来一直為雨润食品利润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补贴和负商誉收入”,这段时间成為媒体抨击的目标,依靠巨额政府补贴增厚业绩的商业模式也有穷途末路之感。加上,“过期肉”、“问题肉”等食品安全问题被频频曝光,雨润食品在香港股市遭遇重创,市值严重缩水,中粮洽购雨润成為新一轮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雨润食品走到今天的境地,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偏离了主业的同时,忽视了消费者,或者说忽视了来自市场的信息反馈。
雨润本身有一个不错的开始,1993年,双汇、春都、金锣三家企业垄断了高温肉制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此时的雨润将重心放在当时尚属空白但潜力巨大的低温肉制品市场,得以异军突起。1996年,雨润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以“零对价”成功并购了曾是国家一级企业的南京罐头厂,此后雨润在全国完成了26宗收购,多為长期经营不佳的国企。
通过收购地方国企进行扩张的模式,不仅给雨润食品带来负商誉利益(收购成本低于被收购企业估价所产生的利益),地方政府為了吸引雨润,还给予它各种财政补贴。攻城略地过于容易,使得雨润越来越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当与政府打交道成為主业,消费者在决策层眼里自然就变得无足轻重。同时,雨润食品更像在做生意,而非做实业,什么赚钱做什么,涉足过多不相干的行业,如房地产、金融、百货、旅游、物流。
一般来说,企业发展有两个趋势,要么越做越多,越做越杂;要么越做越简单,产品或服务不是很多,但把我正在做的东西都做好,市场份额做到最大。前者往往是决策者缺乏定力,也不能很好地对企业进行自我认知,后者往往能够在市场上“一骑绝尘”。像雨润这种以大众消费品為主业的企业,最适合的方式是做减法,专注于某一个品类,做到最好。但由于受短期利益诱惑,雨润却走上了另一条能赚到快钱却危机四伏的道路。
由于涉足的行业太多,它很难专注于某一领域,就算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纠缠很深的发展模式,它也没有做好,没有做到步步為营。每收购一个企业或在某地办厂,就该把这个企业效益做到最好。大部分被收购的企业都存在生产管理软硬件都很落后的问题,但雨润却无心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受到市场的检验,今年大量的关于“问题肉”、“过期肉”、“瘦肉精”的报道,袭击了多家食品企业,雨润自然不可幸免,但它采取的态度仍然是推搪。反过来说,如果雨润对主业高度专注,对品牌价值高度重视,能灵敏对市场信息及时作出反馈,那么在一个混乱的、严重失去消费者信任的行业里,它极有可能在品牌上一枝独秀,甚至在高端肉制品上有所作為。
而雨润的现实是,不但承诺投资不到位,迟迟不开工使得它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难以為继。同时,在很多地方,屠宰类企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雨润却有意无意地无视这来自市场的重要信息。而在其他不相关行业,缺乏经营人才和“雨润”这个与肉相关的品牌,也无法提供竞争优势。
雨润未来需要重新整理自己的业务,最需要的就是做检讨,有进攻机会的业务要突出,然后要剥离没有进攻性的业务,未来的竞争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以现在的模式继续下去会很危险。雨润要重新面对市场,把消费者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忽视品牌建设、不去听市场声音的企业很难走远。另外,雨润在主业上的扩张也应暂停,食品企业频频通过收购扩张,必然会导致资源分散,资金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应用,甚至还有资金链断裂的隐患,影响现有业务往深度发展。在农业社会,刀耕火种早已经被精耕细作所淘汰,这个经验应该值得人们思考。同时,扩张过快,不但决策者精力有限,管理人才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人才的补充速度跟不上规模的扩张速度,企业甚至面临崩溃的危险。(谢伟 茂德信科副总